第113章 李如松式的胜利
当一场战斗意外爆发的时候,战斗的双方肯定都有些混乱,古今中外莫不如是,此时决定的胜负的因素很多,有训练、有勇气、有将领的反应、也有武器装备的差距等等。
不过,在同为蒙古骑兵的时候,双方这些因素的差别都不算太大,即便是脱脱的威名,真正已经开始打起来之后,效用也反而不会如平时那么明显。
这一次战斗最大的变数就是李如松和他的五千骑丁。作为李成梁“边帅之首”的本钱,这五千骑丁可不是寻常的五千骑兵,他们无论是作战经验、身体素质还是求战欲,都可以说是确属上流。而装备也不必多说,一水的私营制式装备,绝非此前官府作坊的渣渣可比。
众所周知,李成梁治军与戚继光不同,戚继光以制度带兵著名,李成梁则依仗个人的威望和感召力,对有功将士奖赏很厚,靠允以荣华富贵激励士气。故而到了后来,“成梁诸战功率藉健儿。其后健儿李平胡、李宁、李兴、秦得倚、孙守廉辈皆富贵,拥专城,暮气难振。”
早年的进取之心丧失,功业逐渐由盛而衰。先是有怯战之事,而后又传出掩败为功,杀良冒功的行为,这些虽都是部下所为,但李成梁终究难辞其咎。
然而那都是原历史上万历二十年左右才开始出现苗头的事,而当时朱翊钧采取的办法则是重用李如松,意图用他代替年老的李成梁,故而辽东骑兵又振奋了一段时间,直到后来李如松意外战死,这个“暮气难振”才真正不可挽回。
而此时的辽东骑兵还基本处于巅峰期,各种“指标”都没有明显的下滑。辽东铁骑之所以能在长达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里力克蒙古、女真的铁骑劲旅,并不是如同有些小说所云的,靠着所谓既能连发又能当锤子用的“三眼神铳”,而是靠着两点:舍得花钱、不怕玩命。
舍得花钱是铁岭李氏天下闻名的好习惯,刚才提到的这句“成梁诸战功率藉健儿。其后健儿李平胡、李宁、李兴、秦得倚、孙守廉辈皆富贵,拥专城。”就是明证。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个寻常武人,本来一辈子没什么指望,忽然有了这样美好的前途,谁不乐意拼一把试试看?不过这个办法之所以不长久,也正是因为家将们过于有钱之后,人生目标实现,开始耽于享乐,也就变得“暮气难振”了。
至于不怕玩命,在李成梁和李如松这个时期的具体表现就是亲自冲锋。李成梁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亲自带头冲锋的,所以手下不敢不玩命,而李如松的脾气比他老爹还硬,每战必在阵前,是以麾下骑丁对他更是心服口服。
在战法上,李家铁骑“及战多用铁骑,列为横阵,发弓矢冲贼,若贼阵不动,则缓缓退之再冲。十数次之后,坚阵无有不溃者。”可见原历史上的辽东铁骑如同蒙古骑兵一样,是弓骑兵,而非纯正火枪骑兵。
不过在这一世,由于高务实的出现,京华生产的骑枪由于射程、精度和杀伤力都已经超过寻常骑弓,因此李如松到任太原之后不过半年,就为其所部不惜巨资,换装了骑枪万历一式骑枪。
据京华内务部报告给高务实的消息来看,这件事当时在铁岭李氏内部还有些闹腾起来,不少李家人都质疑李如松这么做是没把李成梁这个当老子的放在眼里,原因是当时李成梁已经投靠心学派,和实学派的关系颇为紧张。
很多人的态度都是:既然已经和高务实闹翻,那还买他家的火器做什么,给他送钱吗?由此就开始怀疑李如松的立场起来。
不过李家的事显然最终都要李成梁来决断,而李成梁的决断则让所有人都呆若木鸡,他只说了一句:“其在山西,或是不得不为。”然后就不再过问了。
这个态度让众人都有些摸不着头脑,高务实得到的消息是,这次家族会议之后,李如松的两位叔叔曾经找大哥李成梁密谈,但是谈了什么就不得而知了。“黑顶”再强大也还没到可以收买李成梁亲弟弟的层次。
实际上李如松这个人考虑问题很简单,他根本不在意他老爹现在跟谁混,他信奉的原则简单粗暴:我手底下的人听我的,而且能打仗,那我就可以面对任何人都无所畏惧。
别看他已经三十多岁,实际上他和当年霍去病差不多,信奉的就是勇武至上,万难皆可凭勇气和武力破之。
京华骑枪既然比骑弓好,他当然就换了,没有其他原因。而这次换装在此次战役中也发挥了相应的作用,在冲锋中随意开枪,三枪打崩了处于备战状态的五千火落赤部骑兵——之所以是三枪,并不是因为京华骑枪已经可以做到连发,而是由于骑枪比步枪要短很多,李如松部每人配了三把,事先装弹完毕,靠着燧发枪的优势来做到在冲锋中连发三枪。
这其中的难点不过是快速换枪,而这个难度肯定难不倒李家的骑丁,他们的骑术如何,死在他们手里的蒙古人和女真人可以拿人头作证。
其实说起来,辽东铁骑这四个字放在后来的“关宁铁骑”身上还不如李成梁这支军队身上更合适,因为关宁铁骑的实际战绩实在是太拉胯了,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在转进——啥叫转进?不敢打,跑;打不过,跑。
在后世很多书籍里面,“关宁铁骑”被捧成了明末战力最强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