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可乐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大明元辅 > 第259章 火中取栗(十三)攻心

第259章 火中取栗(十三)攻心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高务实听得哈哈一笑,半开玩笑地道:“这就打碎你的历史观了?我这都还没提到华夏那强大同化能力的根源呢。”

刘馨皱眉道:“我一直认为来源于秦始皇,认为是他把大一统深深植入中国人骨髓之中的看你现在的意思,是说这个来源还要继续往前推?”

“没错,是要继续往前推。你想,秦始皇能够大一统,本身也是需要思想基础的,对吧?你不能要求秦始皇凭空就有一个统一的想法出现在脑子里,因为你既然说统一,那就意味着原本就已经有了这么一个整体的框架,只是这个框架比较散乱,没有真正组合过,所以把这个大拼盘全部组合完成才叫统一,对吧?”

“哦这话好像很有道理,就像绘制中国地图,我肯定得先把全国框架画好,接下来才好画各个省份。”

“很好,你赞同了这个基本观念,后面就好解释了。”高务实认真地道:“关于华夏这两个字我是说并称,其最早出现在尚书中。华夏是什么意思呢?后世有人解释: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但其实华夏最初没有那么高端大气上档次,它实际上指的就是周王朝、周政权。也就是说,当时东亚核心区域的各国把周当作精神符号,用华夏这张大网,把彼此网罗进去。

网罗完成之后,被网进去的群体都是我族,是华夏。网之外的群体那自然就是非我族类了,网中的我族还给他们起了许多难听的名字,如蛮、夷、戎、狄、胡等等。东方各国,不仅通过华夏概念强化彼此关系,而且把内华夏,外夷狄落实在行动上比如说强调对周天子的尊奉。

你回忆一下,我们看春秋的历史,是不是各路诸侯出去打仗,都会打着周天子的旗号,打仗之后还希望获得周天子的认可与褒奖?这就是所谓的尊王攘夷了。

另外,东方各国还修建了长城,在北方打造了一个清晰可见的华夏边缘,借此更好地保护南方资源。而再看被排除在华夏之外的那些蛮夷戎狄,他们有什么不同呢?

其实,最初的华夏和蛮夷戎狄本质上并没有多大区别,毕竟连周王室都是在与西戎混杂的地界中崛起的。但东方诸侯国却开始反复强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还修筑长城,把周边部族在地域上隔绝开。

这既明确了华夏的边界,反过来也让北方、西方的游牧部族产生强烈的自我认知。他们意识到,长城另一边的族群与自己不同,自己是被对方排斥的。如此一来,就更加速了长城以北人群的全面游牧化。

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非华夏之间,既出现概念边界,也出现地理边界。边既然出现了,华夏这个圆也就出现了。

不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无非就是中原一带,也就是今天以河南为中心的一圈。华夏这个圆是如何不断扩大的呢?其实华夏的边缘有两次重大调整。

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其代表性的调整是吴、越、楚、秦的加入第二次是在汉代,华夏边缘被拓展到古代中国的极限。

我先说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边缘的第一次重大调整。吴、越位于中原的东南方,楚在南方,秦在西方,这些地域原本不属于最早的华夏,如何能加入华夏、为何加入了华夏呢?这就要说到一个重要的方法,那就是塑造历史记忆。具体来说,就是寻找一个华夏祖先传说。

比如吴国,它为了加入华夏大家庭,杜撰了太伯奔吴的传说。这个故事大致内容是,周人先祖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小儿子季历。周太王发现,小儿子季历之子姬昌聪明早慧,太王十分喜爱,想传位给姬昌。但根据传统,应该是长子太伯继位。

太伯得知此事后,和二弟仲雍借着为父采药的机会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一带。太伯断发文身,以示与华夏断绝,此后自创基业,建立了吴国你看,这个传说一出,我吴国就成了根红苗正的华夏族裔了,这种办法就是塑造历史记忆。

吴国那么想加入华夏大家庭,是因为面对现实的威胁,那就是与自己国土接壤的楚国。楚国在中原这些诸侯国看来,一直以来就是南蛮之地,所以吴国觉得如果自己能加入华夏,那就是有了帮手啊。

在吴楚战争中,吴国打败了楚国,并北上与中原诸侯们的老大哥晋国国君会盟。这是吴国的高光时刻,也是亡国的导火索越国趁着吴王夫差北上,迅速包围了吴国国都,并灭了吴国。但是很有意思的是,紧接着越王夫差也北上会盟去了。

会盟的意义何在啊?真是吴、越两国认为自己厉害了,能称霸诸侯,当华夏的长子吗?显然不是,他们只是希望北方的华夏同盟认可他们成为新成员。而自此吴越大地,也就正式加入了华夏大家庭。

和吴国一样,越国自称是夏王子少康的后代,西北的秦国与南方楚国,其王室都自称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后代。塑造这些历史,并不是他们吃饱了闲得慌,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加入华夏大家庭毕竟搁谁也不想被称为蛮夷之地,对吧?

在西周时,还只是给周王室养马的秦国,最终统一的六国,华夏文明第一次形成了大一统的政治实体。但是很可惜,秦朝亡得太快,没能继续为华夏开疆扩土。而这个历史重任,也就交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