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宫里宫外(圩五)谁为申侯?
单纯是从父子伦理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
然而,高务实却不同意,他也摇了摇头,道:“不然,寻常父子之间自然只是简单的父父子子,但皇上乃天下至尊,皇上父子之间非止于父子,更是君臣。
论语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君臣之分,可是在父子之前的……皇上可知为何?”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推荐的追书app,!真特么好用,开车、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发时间,这里可以下载 .. 】
朱翊钧默然不语。
高务实便问道:“皇上可知周幽王故事?”
朱翊钧眉头一皱:“怎么?务实,你将我看做幽王,将郑妃看做褒姒?”
高务实摇头道:“臣是想问,皇上可知宜臼与伯服?”
他说的这个故事显然并不是周幽王最着名的“烽火戏诸侯”,而是另一桩,与继承人有关的故事——当然,里头还是有褒姒的戏份。
周幽王作为西周末期的着名昏君,在中国历史的昏君排行榜上一直都是地位稳固的一位霸榜选手,想必无需多做介绍。
高务实说的故事是,当初周幽王本来已立了宜臼为太子,宜臼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申侯是西周时期一个实力很强的诸侯国的国君,相传是伯夷的后人。
按理说,宜臼有这么一个强势的外公作为后盾,他在周幽王死后成为周朝国君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但是,意外还是发生了。周幽王得到了大美人褒姒,由于其十分宠爱这个褒姒,因此也就爱屋及乌,十分宠爱他与褒姒的儿子伯服。
过了没多久,幽王就立褒姒为后,同时废除了太子宜臼,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对此,大臣和诸侯们都表示反对,但周幽王就是不听。
周幽王的此举显然立刻激怒了申侯,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索性联合了周王室西边的犬戎以及缯国,一起举兵造反。
由于周幽王历来的昏庸,各诸侯国虽然知道申侯造反,但也没人出兵救幽王,申侯等人很容易就攻入了西周国都镐京,把周幽王给杀了。
幽王死后,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
在经历此劫后,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实力大大下降。为了防范犬戎入侵,加上镐京已经满目疮痍,周平王在继位的第二年,就不得不把国都迁到了洛邑,而这也象征着西周的灭亡,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
高务实这里想提醒朱翊钧的就是,这一切的一切,追根朔源都是由于周幽王偏心引起的。
出乎意料的是,朱翊钧却微微眯起眼睛,对高务实道:“务实,这个故事我自然记得,小时候正是你第一个为我讲述过此事……不过,我记得当时你对此事可是有其他看法的。”
这一次轮到高务实默然不语了。
其实这些极早的历史,很多记载要么互相冲突,要么语焉不详,很容易被后人因为不同的侧重而从不同的角度拿来说事。高务实当年和朱翊钧说起这个故事的时候,的确不是站在周幽王破坏继承人制度这个角度来论述的。
当年,高务实是站在“天子禁军须得既强且忠”的角度来说事的。这个故事如果重新论述,未免篇幅太大,简单来说,就是当初西申国联合犬戎来攻镐京时,周王室其实理论上有一支王室直领的强军,其名曰“六军”。
《周礼·夏官·序官说:“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左传·襄公十四年说:“周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可也。”后因此将“六军”作为国家军队之统称。当然,也常常将之指代天子禁军。
但奇怪的是,周幽王这个故事里,六军几乎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很多记载都说六军只是随意抵挡了一下就撤退了,甚至连撤往哪里都似乎说得不甚清楚。
由此,高务实当时给小朱翊钧的解释是,周幽王倒行逆施失了军心,以至于关键时刻“六军不发”,国家蒙难。因此,他告戒朱翊钧不可慢待军队,无论钱粮还是兵甲,都要尽量保证。
显然,高务实当时和朱翊钧说这些,是因为那时候军工私营刚刚推行不久,还有不少反对这么做的人时不时上疏反对,高务实必须强化朱翊钧的认知,让他知道原先的体制已经彻底糜烂,如果放任不管,迟早让军队不堪一战,甚至不愿为皇帝一战。
而且这个故事的影响还不止军工私营推行的那段时间,后来京营改制之时,朱翊钧一直给予高务实全力支持,也与这个故事早年间给他的震撼有关,让他坚持认为京营这个大明的“六军”不能全是草包废物,必须得是一支可靠、能战的力量。
按理说,高务实这两次用到周幽王丢失镐京的故事,其实相互之间并不冲突:前次是论述天子禁军的重要性,这次是论述继承人制度的重要性。
但朱翊钧此刻所言,却并不是为了指责高务实前后论点不一致,而是……
“臣攻其君曰叛,君攻其臣曰讨。”朱翊钧拍了拍扶手,道:“即便周幽王有千错万错,申侯借犬戎之兵而叛,难道不是其罪当诛?况且……务实,你告诉朕,当今天下可有人能为申侯?可有人能为犬戎?”
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