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正国本(卌五)部衙会议
只好捏着鼻子来了。
现在宋应昌说完,就该轮到他,他无法可想,只好道:“工部自是可以调动辽东一应匠户参与重建,开原、铁岭徭役也不是不能免掉。
只是这样一来,万一今年辽东要动大工,这徭役人数就恐怕不足。而且,此番调动匠户重建两地虽可动用徭役,但即便动用徭役,却也仍然是要花不少银子的……这就不是我工部说了算的,还得看高阁老如何决定。”
高务实环顾一眼众人,道:“辽东原比中原各省地广人稀,服徭役者人数也少,参与重建所需耗费有限……雅斋兄,若预定两万徭役,三个月之期,户部应需支付几何?”
雅斋是户部右侍郎胡执礼的号,胡执礼听完稍稍计算便道:“徭役本无薪酬,所费乃口粮等项,每人每日不过五六文钱。按六文钱计,日耗铜钱十二万文,即一百二十两白银。以一百二十日计,则费一万四千四百两银。”
一万四千四百两银子,听起来很少,但这个“很少”其实颇有误解。真实情况是高务实当年出任广西巡按时,广西全省一年都只能交七八万两银子,反而朝廷花在广西的银子一年却要接近二十万两。
当然,如今的广西托了当时高务实给它搞“计划经济”的福,发展很是迅速,早已是今时不同往日。
现在的广西,木材、香料、制糖和造船业成了四大支柱,另外还有一个钦州港在手,每年已经可以向朝廷上缴各种税款六十多万两。可以说,广西不仅摆脱了当年财政黑窟窿的尴尬,甚至还能挤进全国中游。
六十多万两的税款就能挤进全国中游?是的,因为高务实的财政改革之后,税收其实变得有了后世“国税”和“地税”的特征。这样一来,广西本省能拿到的税收比例是有限的,很大一部分会被户部直接收走,根本不走广西当地的账。
这么说吧,去年广东直接缴纳的税款也不过一百八十余万两。别看仍然三倍于广西,可如果对比后世来看……那会儿广东gdp那可是常年在广西五倍以上的,财政贡献那就更不必提了。
十几年时间让广西发展到这个程度,使得高务实在广西的名声威望一时无两,当地甚至出现了好些高务实的生祠——没错,就是原历史上魏公公满天下享受的那个玩意,只不过现在广西当地的高务实生祠都是民间建的,官方倒是并无表示。
其实也不是官方不想表示,当地有人为高务实建生祠的消息传出之后,广西官方就想趁机拍个马屁,不料疏文刚上,就被勃然大怒的高务实严词叫停了。广西官场这才知道马屁拍在了马腿上,从此不敢再提。
言归正传,一省之地的一万四千余两银子花费,这数目的确是需要户部拍板的,尤其是辽东这地方还比较特别,它不是个正常的“省份”,实际上是个“军管区”——这一点本书前文专门说过,这里就不赘述了。
由于这个原因,辽东实际上是大明各地里面第一大的财政黑窟窿。辽东的所谓财政,本质上就是“军屯制”。各地也没有诸如知府、知县这种专门的行政官员,更别提省级机构的三司了——辽东三司由山东代理,但山东方面其实也不大管。
呃,也不是不肯管,实在是你辽东本身就是军管状态,知府知县啥都没有,我山东的官员两眼一抹黑,怎么管你的民政啊?所以,辽东的所谓民政,实际上是各卫管的,而各卫的上司如果说有一定民政权力的,那实际上是巡抚和兵备道两级。
这么多年来,认认真真搞过行政管理的辽东巡抚和兵备道,大概就只有高务实一个。也得亏有个高务实管过一段时间,所以现在的辽东经济比原历史上到底是好多了。
主要有几个方面的产业发展不错,包括辽南盐业、柞丝产业、玉米产业、耐寒水稻产业,以及京华在鞍山附近建立的煤铁军工复合体。不过,产业虽然发展势头不错,但属于辽东本地财政收入的却很少。
辽南盐场,这是皇帝和高务实联手搞的,打的是皇家旗号,根本没人敢去收税。后来还是高务实表示这样会“与民争利”,因此主动按照全国统一标准纳了税……但是盐税属于国税,当地还是一文钱都拿不到。
柞丝产业,这产业一开始京华牵头搞的,后来京华退出了生产部门。经过改制,现在本质上是当地联产承包,雇员几乎全是民间妇女,而京华只负责统购统销。
这个柞丝产业是高务实当做民生工程搞的,目的是让当地妇女能因此获得一定收入补贴家用。因此,很早以前高务实就特意定了个极低的税率,这就导致现在发展虽然不错,但每年给当地利税只有不到四千两银子——整个产业不到四千两的利税。
玉米和耐寒水稻说是产业,其实并不能形成产业级的规模,本质上也是一种民生工程。推广开来之后,获益的主要都是民间,因为朝廷征税并没有变化,而他们多了玉米和耐寒水稻的产出,生活条件立刻有了不小的提高。
至于交税,那是没有的,最大的好处也就辽东苑马寺[注:即金复海盖兵备道]的官方种植可以提供一些实物产出,可惜这笔产出也和辽东官方关系不大。
虽说金复海盖兵备道是辽东巡抚的下属官员,可是辽东苑马寺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