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5章 三路凯旋(二)
他的店铺被一发火炮流弹命中,被彻底摧毁,这也使他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扎米纳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为扎米纳德为了增加收入,会努力提高土地的产出。然而,这一制度也导致了社会不平等的加剧,扎米纳德往往拥有巨大的权力和财富,而农民则处于显而易见的弱势地位,不仅承担重税,还要忍受各种压迫。
城墙上的守卫紧张地注视着远处的尘土飞扬,手中的武器紧握不放。街道上的行人匆匆忙忙,生怕被卷入即将到来的战火之中。
很快,在达卡城的广场上,当地居民为明军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他们载歌载舞,欢声笑语回荡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一些当地的年轻人甚至多方打探,希望加入这支明军。
他们的希望虽然最终因为“侯爷尚未下达相关政令”而无法获批进入警备军系统,但因为“小侯爷仁厚,决定暂编达卡治安大队收容尔等”,从而成为了这支“明军”在当地维持治安的助手。
然而,这样的顺利也仅止于达卡城等几处较大的城市。在南疆军兵力难以深入的小城以及更广大的乡村,当地人对于这支因语言关系而无法交流的军队冷眼旁观。在他们看来,这支军队虽然看似不如当年的莫卧儿大军残暴,但依旧不是自己人——这些人甚至不做礼拜。
当阿克巴大帝发现无法顺利击败南疆军而暂时退回阿格拉修整之后,皇帝派出的无数密使开始来往于这些孟加拉偏僻地区。他们联络到了大大小小各路“扎米纳德”,劝说他们为了帝国与他们自身的利益反对南疆军的占领。
这并不困难,因为“扎米纳德”可以藉由帝国的制度享有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种种特权,而这些特权却不是南疆军能给予的——至少高务实目前并未给高渊、刘馨这样大的自由裁量权。
这样一来,除了几座大城市之外,南疆军对孟加拉的占领就逐渐陷入被动。不多时,各地就开始上演“处处狼烟”的戏码。虽说这些反对者的力量单独来看都不算大,可正如苍蝇多了一样,虽然无法对人直接造成严重伤害,却能十足的恶心你。
南疆军从一开始习惯于出动协级规模的平叛军,逐渐降低到标,然后降低到营,最后降低到连——也就是从出动数千到出动千余,再降低到出动三百,最后竟然开始每次只出动百余人。
不过,虽然单支平叛兵力一降再降,可是出动的次数却是日益增多。以至于曾有一日,刘馨在一天之内批准出动了五十三支平叛部队,搞得她不厌其烦,最后只能将此权力临时下放,由标一级的指挥主官——也就是标统来决定。
按照这一临时规定,除非发现此次叛乱者拥众过万,否则不必上报远征军司令部,由各部队按照驻地或临时战区辖地原则自行解决。
终于空出时间来的刘馨并没有就此清闲下来,她的工作是所有人中最为繁忙的,一方面是以副司令身份实际主管军务,一方面又因为是“秘书长亲临战区”,毫无疑问地也得负责其他政务,真个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了。
这一日,她正在查看最新上报的莫卧儿帝国军事制度简报。这份简报不同于以往细作们东一言西一语的报告,它比较详细的归纳汇总了莫卧儿的军事制度,然后还考虑到了远征军高层事务繁忙的问题,另外给了一份简要概述。
这份概述很符合刘馨此刻的需求,因为她确实太忙了。根据这份简报概述,内务部间谍司归纳了莫卧儿帝国军事制度的几个关键特点:
其一,马尼普军制。马尼普军制是莫卧儿帝国军事组织的核心。在这一制度下,皇帝任命军官为马尼普,授予他们一定的军衔和土地(称为“伊克塔”或“扎米”)。马尼普的职责是招募和维持一定数量的士兵,并在战时带领他们作战。士兵的数量和质量会直接关系到马尼普的军衔和收入。
内务部间谍司分析认为:这种制度确保了莫卧儿皇帝能够迅速动员大量军队,且这些军队还拥有相对不错的军事素质。
其二,军事种姓制度。莫卧儿帝国的军队中,高等级的军官通常来自拉杰普特等传统的战士种姓。这些军官因其军事技能和家族背景而受到尊重。他们的忠诚和勇气是帝国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务部间谍司分析认为:这一制度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明军将领的亲兵家丁制,只不过在这里,“将领”是莫卧儿皇帝,“家丁”则是这些战士种姓出身的人。
其三,雇佣军。间谍司通过打探和汇总情报,发现除了本土士兵外,莫卧儿帝国还广泛使用雇佣军。其中最著名的是来自中亚的突厥人和阿富汗的帕坦人,他们在帝国的骑兵部队中占据重要地位。此外,皇帝阿克巴还建立了一支由非洲奴隶组成的精锐步兵部队,称为“巴克特什”。
内务部间谍司分析认为:这一制度类似于当初明军边军中的“达官(达,通鞑)”,这些人无论是将领还是士兵,都是靠给皇帝卖命来换取回报的——这回报可以是官职,也可以是钱财。不过既然是为财卖命,那么我军也可以考虑在必要时刻加以利用。
其四,炮兵和工程兵。根据昆蒂之战的经验,莫卧儿帝国的炮兵和工程兵颇具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