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1章 胜利的信心十足
鞑军入寇,游骑兵即散骑、斥侯四出,蒙古语为“莽来”或“合刺兀勒”,称为“哨马”,到处肆虐,遂行侦察、截杀、提供预警情报、破坏交通线等等作战任务。
游骑兵的风光已过,在早期,鞑靼人的游骑兵甚至演绎多起小部队夺城的传奇。
鞑靼人善用骑兵,出动时先是依靠依靠哨马在主力部队前方探路,寻找破绽,他们是具有相当战斗力的远程特种侦察部队,所谓“先发精骑,四散而出,登高远眺,深哨一二百里间,掩捕居者、行者,以审左右前后之虚实”。
南宋官员李曾伯报告过蒙古军“窥人城壁,先以哨骑绕其诸门”,一边断绝外援,一边乘隙进攻。
他们冲进城池,厉喝道:“蒙古军至!”
仿佛带有魔力一般,那些缺乏武勇精神以及被官府当羊来养的百姓就一哄而散,城池被鞑靼人唾手可得。
到后来,双方打出真火后,这样的事情就变少了。
再后来,孟之祥掌军,他认为态度重要,我没有大部队骑兵,打不过大队鞑骑,但小部队总可以吧。
他坚决出战,与鞑靼人展开的骑兵小队作战,有效地遏制鞑军的行动。
他们向南,试图侦察利州(剑门关前)的情形,无法找寻。
宋军在利州设置堡垒,封锁道路,小队出战,鞑军哨马无法渗透进去。
再有就是沿汉水向东,那里有洋州,道路全被挖断了,两边都是山,哨马过不去,徒呼奈何。
两边交通断绝,得不到情报。
由于鞑军的中心任务是夺取汉中府,对于利州与洋州只是警戒。
相比而论,鞑军对于利州更警惕。
因为利州之后就是剑门关,这也是入川的重要门户,当年姜维就是在此力拒钟会。
理论而言,剑门关不失,四川还在。
现在剑门关的重要性下降(主要是入侵者可以不走阴平小路而从已经开发的嘉陵江边的阆州而过,但宋军在剑门关-阆州一线布防的话,还是能够保住四川腹部的。
鞑靼人认为孟之祥主力在利州,因此注意力放在了利州,设置了众多的烽火台和安排了不少的哨马以警戒孟之祥,但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大宋川军主力放在了洋州。
洋州城外大校场上,孟之祥检阅了川军部队。
就在检阅台前,旌旗猎猎,将星云集,军容整齐,铠仗鲜明,士气充沛,一副常胜之师的威武。
教场地约三十顷(约一平方公里),尚不能容,队列挤得都排不下去了。
青居军主将王坚站在检阅台上,望着台下人头拥拥,不禁阵阵地喜悦。
看人,多是年轻的棒小伙子,肌肉发达,充满了力量与活力。
可想而知,一打起来,够鞑靼人吃一壶的了。
川军已经重组,老弱病残都被清退,对他们进行了妥善的安置,给他们分了田地,给了资金,让他们从事种地、养殖与小本生意。
看装备,人人带甲,最差的是皮甲,其铁甲锵锵,声音听起来是赏心悦耳。
看马,马多,马壮,中高层军官全是高大壮实的龙马,龙马精神,那军队风貌是截然不同的!
马匹的数量多,相当于普通宋军部队马匹的二倍之多,尤其让人振奋的是,川军有了一支骑兵军!
军名“常捷”,给它起名的孟之祥对这支骑兵军寄予厚望。
这支骑兵军由杨怀远为主将,史志超、孟之璋为副将,军队数量为一万二千人,一人双马,军官则是三马,成为了川军中最重要的机动力量,拳头部队。
孟之祥在成都平原养马大获成功!
成都平原本是鱼米之乡,奈何人口被鞑靼人杀了个十室九空,孟之祥拿到土地后,不种地而养马,结果养出的马膘肥体壮,可作战马。
青居军则以王坚为主将,王双为副将,还有孟之昕、刘必成,总兵力为一万五千人。
而从青居军出来的郭明亮和孟牧劳,加上一个张大悦的将领,他们成为了孟之祥帅府“安西军、保定军、飞捷军”三军的统制官,辖兵力达到一万五千人。
此三支部队,正是孟之祥起家的血本,除了郭明亮与张大悦守利州外,其余部队悉数到齐。
除此之外,各地川军也不容小看。
四川安抚制置副使蒲择之拥军一万三千,实到一万人。
利州路安抚使兼知利州的王惟忠领军八千而来。
此人乃余玠心腹,本来余玠身故,他本应被陷害而死,好在孟之祥保下他。
他感激涕零,对那些陷害余玠的小人恨之入骨。
嘉定府钤辖张实拥兵五千;都统段文鉴拥兵五千;巴州知州谭渊拥兵五千;龙州守将王德新拥兵五千;石城堡守将潭汝和;鸡冠城守将杜赋;运山军谈达峰……等。
队伍中少了二个人,都是引发余玠身亡的重要人物。
一个是“王夜叉”王夔,他躲过了鞑靼人的攻击,因触犯军纪被余玠所杀。
另一个则是云顶山守将姚世安,他由云顶山官兵推荐而登位,余玠要撤他的职,姚世安走谢方叔的路,害了余玠。
待到谢方叔下台,孟之祥即时让姚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