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拿几亿美元出来亏
李云海却要逆市而上,投入7.8亿美元的巨资,采购生产线!
现在市面上主流的DRAM芯片,是64K DRAM,生产成本是1.3美元每片。面对行业寒冬,李云海不仅没有收缩投资,反而开始逆向投资,扩大产能。
李云海赌的是未来!
他相信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PC电脑即将进入热销期,带来行业繁荣。
只要能挺过这两年,李云海肯定可以顺利翻盘,迎来业绩增长。
同时期的半导体厂家,还有南韩的三星,也在进行逆向投资,这几年将巨亏数亿美元!
李云海的想法,就是在行业最低谷时抄底,拿出几亿美元来亏损,以后再赚回来。
但这几年时间里,李云海需要想办法赚到更多的钱,才能维持这个产业的发展。
我国经济薄弱,想依靠国力进行投资,基本上是妄想。
1982年到1992年这十年之间,我国全国集成电路行业固定资产总投入仅15亿元人民币,对行业的发展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李云海只能自筹资金。
他现在想到的办法有好几个。
最快速的方法,就是以四海集团的固定资产,向银行做抵押,可以拿到一笔贷款,多的不敢说,几亿人民币应该没有问题。
再多的话,银行不敢借,李云海也没必要贷。
企业的债务,必须控制在一定程度。
公司负债率,等于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再乘以100%。
一般来说,控制在40%左右是最合理的。
不然的话,企业资金链一旦崩盘,就会万劫不复。
四海集团的固定资产,只有天华大厦、四海中心和几家生产工厂,再加上香江的海军大厦。
这些资产,贷几个亿的人民币,完全没有问题。
李云海要融资,还有一个方法:上市。
国内虽然已经有了股份企业,也有公司发行过股票,但规模并不大,大都是几百万股票的小企业而已,很多企业发行了股票,但没有人购买,股票都是通过摊派的方式发行。
至于证券市场,那起码还要等6年时间才能成立。
李云海想上市,只能走离岸渠道。
最近的离岸上市地,就是香江。
其次是新加坡,再次是米国。
众所周知,国内一直有资本管制,那资本管制到底是什么?
举个例子,李云海想买米国的股票,也就是做境外的证券投资,那他需要做两件事,一是把人民币换成美元,二是用美元买米国的股票。资本管制管的其实就是这两个环节,一是把人民币换成美元的环节,也就是汇兑环节;二是买米国股票的环节,也就是跨境资本交易环节,由于资本管制的存在,境内买境外的股票、债券,境外买境内的股票、债券都受限制。
但在80年代,还没有国内企业办理过离岸上市,香江也没有。
第一家国内企业到香江上市,是1993年6月29号,这天也是载入史册的一天。这一天,青岛的啤酒公司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第一家以H股形式上市的内地企业。
所以,李云海想在香江的股市融资,除非以港资企业的身份。
要做到这一点也不难。
李云海在香江注册了公司海华公司,这是他自己控股的离岸企业。
四海集团和海华公司交叉持股。
李云海可以用海华公司的名义在香江上市融资。
在香江上市,要满足过去3个财政年度至少5000万港元盈利,最近一年盈利至少2000万,以及前两年累计盈利至少3000万港元,同时上市时市值至少达到2亿港元。
这个条件并不苛刻。
海华公司完全满足财务要求。
同时期的香江本土大中型公司均已上市,香江当地的IPO资源严重匮乏。
港交所的领导,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很清楚,香江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价值,以及内地企业对资金的巨大需求,他们敏锐的意识到,两者一旦结合,必将迸发出巨大能量。
香江不过几百万人口,股市达到三千亿港币的规模,但在国际上只能算是边缘市场,只有和内地企业合作,才能一跃成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资本市场。
李云海估计,自己要在香江上市,问题不大。
但有一点,就是不管是海华公司,还是四海集团,成立的年限还不够三年。
不过,李云海可以把香江上市,做为自己将来融资的一个主要渠道。
有了这几个融资的可能,李云海将全部身家投资到芯片和存储器中来,也就有了更大的底气。
广交会还在进行当中,CCA和电脑打字机的生意比较稳。
李云海却想抽空到国内的芯片工厂去看一看。
在正式到米国采购生产线之前,先了解一下国内的行情。
前文已经提及,我国在70年代曾经大力发展过芯片和存储器产业。
一直到1985年,我国研制出第一台分布投影式芯片机,采用的是436纳米G线光源。
这台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