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民间亲人别…… “泪比皇宫殿上多。” 宋游拄着竹杖慢悠悠的走,配合春光,像是郊游一样,身后的枣红马驮着被袋老老实实跟在后边,相比起来,猫儿和燕子就自由得多了。 尧州多穷山恶水,瘴气重重。 还是春日,便已热得像是盛夏。 像是郑溪和安民还好一些,越往南边走就越热。土人的比例增加,会说官话的人也越来越少,宋游经常在路上找人闲聊,经常听不懂,偶尔在那掺杂着浓重口音的官话里听说,这边即使是冬天,也像是暖春一样。 不过有一点倒是很有趣—— “这里好像离栩州很近了。”宋游坐在竹林地里,拿着《舆地纪胜》,转头对三花娘娘说。 “栩州?” 正在路边啃草的三花猫顿时扭头看他。 燕子也飞了过来,落到了道人肩膀上,低头盯着道人手中的书。 “是啊,栩州。” “是我们出逸都去的那个栩州吗?” “三花娘娘记忆不错。” “是燕子的家那个栩州吗?” “三花娘娘记忆超群。” “是遇到邻居女侠那个栩州吗?” “三花娘娘过目不忘。”宋游说着却停顿了下,“只是三花娘娘怎么不说隔壁那个女的人了?” “三花娘娘记得她的名字。” “三花娘娘果然厉害。” “栩州很远!” “离这里很近。” “唔?” 猫儿歪头用疑惑的目光看向他:“可是我们走了很远!” “是啊,走了七年了。” “七年了!” “三花娘娘过来看。” 三花娘娘明显可见的变得成熟了些,想来在业山一年的独立生活、学习以及还要照顾瘫痪在高台且爱挑食的自家道士的忧愁居功至伟,不知道有没有一年前那场激烈变数的功劳,总之趁着三花娘娘越发聪明,宋游便把地图拿给她看并把她嘴巴含着的半截青草扯下来,以青草的尖部指着书本上的地图对她说: “我们原先在这里,这里是逸州,然后往东往南走到栩州,最后又往东往北,到了长京,在北方这么绕了一圈,回到长京,又一路南下,过了丰州到了尧州西部,也就是这里……” 宋游指着地图上的尧州。 猫儿认真的看着。 宋游又指着尧州西边的一州:“这里就是我们以前走过的栩州,也就是燕子的家,柳江所在。” 猫儿一眨不眨,表情认真。 此时的她已经没有问类似“我们怎么不直接到这里来呢”之类的话,就如她现在也不会问道人为什么要爬山,辛苦爬上去又要辛苦下来, 三花娘娘毕竟聪明绝顶,在与道人相伴的几年中,已经知晓了道人下山为何,也知晓了路途的意义。 只是对于她来说,路途上的大半意义仍然是跟着道士走。 就如当初道人请她离开小庙时说的一样,是跟他同行,让她不孤独,也如她平日里经常说的一样,跟着道士走。 宋游耐着性子,又花了一些时间,告知她大晏天下的模样,以及基本的地理概念。 “那我们要走回栩州吗?” 三花娘娘一脸严肃的看着宋游。 “燕安要回老家看看吗?”宋游微微转头对肩膀上的燕子说道,“燕安要回去看看的话,我们就在前边县里等你两天,反正也不远。以你的速度恐怕半天都不用就能飞回去了。我们正好也歇息歇息。” 猫儿便也转过头,盯着燕子看。 “……” 燕子想了想才说道:“老祖宗已经上天去了,不在安清了,我虽然想回去一趟不过回去也没什么看头,一天时间就够我飞个来回了。” “也好。” 宋游点了点头,盯着手中的简笔地图,眼中露出几分回忆之色。 当初走到栩州时,真是刚下山不久,出了逸都便直奔栩州了。现在回想,若只想那个时候,便仿佛没过多久,可其实也已经七年多了。而若是回想这七年以来走过的山水道路、经历过的事情风雨,便觉得已经过去很久了。 宋游自然是不会再特地回去看看。 如今老燕仙已不在栩州了,以前所熟识的走蛟观的观主也不知道还在不在,柳江大会倒是应该还会开,只是今年不开,开也不是现在,而且过去也不见得还能见到故人,便只剩下熟悉的山水——宋游应当还会再看一遍这些熟悉的山水,至少看一遍。至少在生命结束之前,是需要看看自己年轻时曾走过的路的,只是显然不是现在。 “那我们去哪?” “去尊者山吧。”宋游对三花娘娘说道,用手在地图上画着线,“慢慢过去,看看尧州的风土人情。” “好的!” “……” 道人笑了笑,篷然一声,也合上了手上的书。 不觉已到落花时节。 前路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 山无数,乱红如雨。 …… 明德九年夏,尧州协郡黄粱县。 道人拄着一支竹杖,带着满身风尘,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