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倍月票最后8小时,求月票
一九三六年,上海,初春。
春寒料峭。
程千帆打开窗,看了一眼窗外,天色阴沉的似乎要滴下水。
眼角的余光在观察弄堂口,人来人往,没有什么异常。
可以听见卖馄饨的刘阿大又在和马姨婆争吵。
马姨婆是惯占便宜的,每次都会有各种借口,馄饨馅小了,味道太淡了,皮薄,皮厚。
刘阿大每每不得不多赠一碗馄饨汤,马姨婆则会洋洋得意的离开,嘴巴里没忘记说一句虾皮太少。
刘阿大每每就会说下次不会再卖给你。
程千帆脱下巡警制服,开始换装。
深领粗棒针织衫穿在他的身上,拉长了上身线条。
外面叠穿了针织衫毛衣外套,让整体造型立刻有了层次感。
这是很常见的文化人的穿着打扮,使得程千帆身上多了许多的书卷气息,像大学里的学生,或者是学堂里的年轻教师。
今天是和老廖约定的例行接头的日子。
每当这个时候,程千帆整个人从里到外都是火热的。
他相信每一个地下工作者,和自己的同志接头的时候,都是这种感觉。
地下工作者是孤独的,他们的工作环境是复杂且危机四伏的。
时刻要保持警惕,和敌人,和周围的环境斗智斗勇,容不得半点失误。
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和同志见面,聊聊天,谈一谈工作,想象一下大家心目中祖国美好的明天。
哪怕接头的时候不会接触,甚至不能说话,但是只是一个眼神,也是对彼此最大的鼓励。
我们不是在孤独的战斗,我们有同志。
程千帆想到和老廖有一回聊天,老廖比划着说他最欢喜的是,年底了,在自家祖宅院子里嗮太阳,抽一袋烟,喊一声,孙子孙女们围在他身边,爷爷姥爷的闹腾他,那真是美滋滋。
程千帆沉默了,没说话。
老廖是东北人。
全家参加抗联。
有一个老伴、三个儿子,俩闺女,都牺牲了。
老头现在是孑身一人。
这老头心里苦,心里有恨。
国仇家恨。
半小时后。
程千帆在法大马路等电车。
他的手里拎了一瓶高粱酒。
法电2路从十六铺到徐家汇,途经法大马路、金神父路等闹市区,是法租界最重要的交通线。
程千帆是要在霞飞路下车。
老廖则在站点等他。
程千帆届时下电车,老廖假装上车,两个人会在这个时候有一个接触,隐蔽而快速的完成情报或者是物品的传递。
电车拥挤,等候的乘客众多,一般老弱是很难挤上车的。
上海报界曾经用了一个夸张的标题来形容坐电车之难:“冲锋陷阵的挤电车”。
“勇敢的乘客,不等铁门拉开,便由车窗或车头、车尾奋身跃进车厢。
等到你从大门进去,车厢里已是人头攒动,挤得像沙丁鱼似的透不过气来。
车站下遗留下一批老弱残兵,他们把希望寄在下一次车上。
性急的便只有出高价雇三轮车或人力车,或者是辛苦自己的脚底板了。”
所以,老廖年迈,他会假装挤不上电车。
这很合理。
合理性是一个地下工作者首先要考虑的事情,这是竹林同志叮嘱、程千帆时刻铭记于心的。
然后,如果老廖选择在原地等下一班电车,就说明一切正常、上级也并没有紧急通知,一切照旧。
如果老廖做出等不及电车的样子,选择走路离开,就说明事情紧急,两个人需要立刻找机会碰面。
除非是老廖或者是程千帆暴露了,有人一直盯着他们,否则的话,这种接触方式是不会引起旁人注意的。
电车是一个载体,一个很好的掩护工具。
程千帆好不容易挤上车。
第一眼就看到了李浩。
李浩是法电2路的售票员,穿着一身黄斜纹的制服,一只用来装票款的白布袋斜挎在肩上。
他的手里紧紧攥着票夹,目光如炬般地盯着上上下下的乘客,嘴巴里喊道,“上车的乘客票子买起来啊!”
程千帆没说话,和李浩的视线碰了下,掏钱买票。
李浩朝着程千帆微不可查的摇摇头,意思是没有人跟踪。
作为电车售票员,位置不错,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能把上车的男女老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他一边用余光观察走向里面的程千帆身后有没有异常,一边提高嗓门冲着一个长脸的乘客喊道,“侬买的是四分洋钿车票,顶多乘到金神父噢!”
老廖穿着老旧的薄棉袄,没有挤在人群里,而是在角落边上站着,手里拎着一瓶黄酒。
这个位置不错,视野很好,方便观察。
老廖看了一眼黄酒,叹口气。
今天是老伴和老幺的忌日,几个兔崽子都好酒,俩闺女也能喝上两口。
尤其是老幺,最喜欢自家酿的高粱酒。
没买到高粱酒,也不知道老幺会不会闹别扭。
老廖鼻子发酸,仿佛看到了老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