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征旗指夏
来,已将夏国的坚硬外壳,先敲碎了一层。真乃势胜。” “这么说,在你看来,齐伐夏是大局已定?”另一个声音问道。 两个声音都非常飘渺,遮掩了道则,屏蔽了天机,完全不可能听得出本貌。 前一个声音道:“势胜不等于局胜……哪有必胜之局?夏国不会任人宰割。姒元虽死,遗志未消。强军殆尽,血勇仍在。这样一个国家,外壳是碎了一层,大螯还在。就算螯也断了,还有利爪,还有坚齿,还有肉中倒刺,并不那么容易入口!且夏国之胜在一子,齐国之胜在一局,难易悬殊,依我看,结果未可知也。” 姒元即是当年那位夏襄帝的本名。 后一个声音自是知晓的,只问:“所以你觉得,咱们这一次要不要冒险出手?” “昭王已经明确表示,不会掺和这场战争……你有时间么?”前一个声音淡淡地问。 “呵呵。”后一个声音道:“时间于我们很重要,也很不重要。我只是觉得让姜述吞夏,不是很好的选择。” “你觉得姜梦熊是在等谁?姜述坐镇临淄,又是在等谁?”前一个声音道:“你既然知道这次出手是‘冒险’,那我们就不应该出手。” 后一个声音沉默了片刻,道:“你说得对。” “拭目以待吧。”前一个声音用同样的话回应道:“时间于我们很重要,也很不重要。” 后一个声音低沉地笑了笑,忽道:“圣公,我一直很好奇。你到底是谁?” “我却并不想知道你神侠是谁。”前一个声音道:“我只知道你的理想,知道你的志向。志同而道合者,何必揭面?” “许是人生有时,遥路无及……相交者,难知人心肺腑。同往者,不知几人同归?”后一个声音道:“但你说得对,就这样吧。” 两个声音于是都散去了。 若是有人能旁听这场对话,想必一定会为对话者的身份而惊讶。 因为圣公,神侠,昭王……正是平等国三大领袖! 一直以来,神龙见首不见尾。 终是隐没,不叫世人闻。 …… …… 道历三九二零年,十一月十五日。 曹皆率百万齐军东来,沿途小国尽皆避道,军势连天,旌旗漫卷,终至夏国边境。 甚至于好几个小国主动调集军队,要随齐军出战。 曹皆却并不征召,自谓“惟将百万之能,不可有掌外之师。” 甚至于连粮秣补给都未收取,只严令沿途诸国保持大军补给线畅通。 必备的军需物资,是随大军一起出发的。 在国家体制盛行的时代,战争中所谓补给,自不会是宗门时代属民交战那般,以车载斗量。 一般的储物匣,容纳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大军需求。 那些体型极小而储物空间极大的器具,又价值高昂,不可能普遍应用于军中。 就齐国而言,通常是以制器坊出产的储物方车来负责补给运送,以追风妖马负之,由专门的押运官负责。 这些押运官,都是优中选优的军中勇士,具备非凡实力。在军中地位极高,与旗卒并立,一般被普通军士称为“两佬”,是为“旗佬”和“粮佬”。计昭南当年,就是旗佬出身。 无论已经身居何位,军人之间一般交流起来,说起我是哪一年哪一军的粮佬云云,都会是非常骄傲的。 储物方车的纳物极限,和驮兽的速度,都是工事官员需要努力的方向。而这种努力,在某种程度上,又恰恰是国力的体现。 各大霸主国之强,委实是方方面面的强大。藏于民生,显于军伍,达于朝堂。 十万大军的补给,一队押运官,十来辆储物方车,就可以完成一趟。 在国家时代的大战里。 补给的损耗极大减少,补给的速度空前增加,补给线的压力也减少了太多。 当然,补给仍是行军布阵时的重中之重。 曹皆引军东来,沿途立旗,叫诸国看护,千里结阵,使兵脉无阻。 这种战旗有个名目,乃为“征旗”。 通常来说,会兼具示警、持途、攻伐之能。 “示警”很好理解,甚至可以说是征旗最重要的能力,能够很好的保证补给的安全。 所有的征旗之间,互相有所感应。可以算作是某种程度上的远距离通讯。虽然只能传递非常简单的示警信息。但征旗这种兵道之器,是目前唯一可以在战争期间保持远距离感应的器物!它的珍贵之处,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次是“持途”,征旗在这方面有两个效果,一个是聚拢所立之地的天地元力,可以帮助持令而来的押运官和追风妖马迅速恢复状态。再一个是在影响范围内,增加持令押运官和追风妖马的飞行速度。在漫长的补给线上,这两个效果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征旗一般也具备一定的攻伐能力。在征旗覆盖范围内,押运官是可以借用征旗的力量来战斗的。 征旗如此重要,齐国的“紫极之征”,更是个中翘楚,乃是加持了大齐国势的兵道重器! 自齐境至夏境,百里一立,一路排开,一条稳固的补给线便建立起来。 每一杆征旗,都有专门的将士驻守。但同时,沿途诸国也须在战争期间提供相应的保护。若有所失……霸国问其责! 战争不是一两个人的对决,不是简单的拔剑分生死。 而是人吃马嚼,是行止坐卧、吃喝拉撒任何一件事,以千计以万计以十万百万计之时……如何才能掌控自如。 人一过万,无边无际。 兵过十万,如汪洋大海。 将万军者,人中龙凤。 将十万者,天下雄才。 百万大军统帅,非世之名将不可当。 十一月七日齐军出征,十一月十五日抵夏。 短短八天的时间,就将百万大军有序地带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