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永宁伯
地拜道:“臣,张诚接旨!”
方正化似乎对张诚很是在意,他并未直接宣读手中的圣旨,而是对着张诚看了又看后,这才从另一个黄绫暗龙的封套中,又取出一封圣旨宣读起来。
张诚跪伏在香案前的地,心中虽知自己才是今日圣旨封赏的重点,但是对于当今皇究竟会如何封赏自己,却也猜测不出。
按理,自己现在已经是宣府镇总兵官,还能如何封赏?在他想来,无非是一些虚衔、追封、遗赠之类罢了,可是他听着听着就发觉有些不对。
张诚越听越是心头震撼不已,崇祯皇帝对自己的赏赐之厚,已经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之外。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自古帝王平定天下,式赖师武臣力及海宇宁谧,振旅班师,休息士卒,班赏功臣……
镇朔将军张诚率师,躬将所获荤粥之士,前有勤王功,斩奴酋至亲玛瞻、岳托于阵前后有援剿河南,救福藩世子,败闯逆,救开封之功绩
今率师援辽,连战连捷,斩级数千枚,大振军心士气,壮我国朝威势,更斩虏贼伪王多铎于阵前,击杀奴贼固山额真以下军将数十,斩获旗鼓军甲无算。
……两厥奴王之功至伟,实亘古未有之功,又获解锦围首功第一,大张我朝国威于外,不惟忠勇可嘉,更冠绝三军……
朕何吝封赏,立擢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挂镇朔大将军印,初授骠骑将军,武勋护军,仍驻节宣府,实领宣府镇总兵官事。
赐其军号曰勇毅,赐其营号曰威远,赐其爵曰永宁伯,给诰券,赐铁券,食禄一千石。荫一子
其部余下立功人等,待兵部核验,再行叙功升赏。”
挂“镇朔大将军”印,对于一个武将来说是何等的荣耀?
如宣府镇北路赤城堡西南隅的静宁寺,就被改作昌平侯杨公祠,供奉着大明奉天翊卫宣力武臣杨颖国武襄公的灵位。
杨颖国武襄公,便是大明早期著名战将杨洪,生于洪武年间,永乐元年世袭父职为百户令,远戍开平。
此后,他便开始追随明成祖朱棣北伐,长年守备边关。正统元年时因功升任游击将军,旋即进升都指挥佥事。
继而于正统九年进官左都督,正统十三年开始佩镇朔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守宣府。
杨洪在边地镇守征战四十余年,向以敢战、善战至大将,声震南北,迤北诸部对他十分畏惧,称其为“杨王“。
代宗即位后,杨洪因功被封为昌平伯,此后又在北京保卫战胜利之后,进封为侯爵,英宗被迎回后,杨洪获授“奉天翊卫宣力武臣“,并赐世券。
景泰二年,杨洪更是佩镇朔大将军印,仍然镇守宣府,他以盈满为惧,疏乞休,代宗不允。其后因病返京,不久逝世,享年七十一岁。
他死后获赠颖国公,谥号“武襄“,因此世人多尊称其杨颖国武襄公。
可是,杨洪在边关镇守征战四十余年,才因功获封“昌平伯”,并获授佩“镇朔大将军”印,但是张诚如今从军才近十年,显功于君前也只这三、四年间。
便得到当今皇御赐军号、营号、更得挂“镇朔大将军”印,这是何等了不得的荣耀?
而至于加封张诚为“宁远伯”的爵位,那可就更加的不得了!
话说,自从周朝时代起,中国就有了公、侯、伯、子、男等的五等爵位制度,后世的西方贵族制,也不过按照古代中国的爵位翻译过来罢了。
只不过,因为后世的西人国家势力强盛,所以世人反而对于西方的爵位制度更为了解,却逐渐忘记了自家老祖宗的规矩与传承。
五等爵位制千年不变,到了明朝时候,才又革除了子、男这两级爵位,只保留了公、侯、伯三等,并进一步规定“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亦是非特旨不得予。
明朝的爵位更细分为两种,一是只授终身,即不得世袭的爵位二是可以世袭的爵位,“世与不世,以军功大小而定,均给诰券”。
在大明除有因军功而封爵者外,可得爵号的还有曲阜孔子后裔衍圣公及驸马都尉、外戚等,属于是因恩泽而受封,但他们就只是给诰,而不给券。
同时,大明的公、侯、伯爵与前朝还有一些不同之处,就是明朝的公、侯、伯都只有爵号和食禄,而并无实际的封邑存在。
而张诚这个可是实打实的因军功而得爵,他的铁券就赫然写着“永宁伯,岁禄一千石,子孙不袭,恕免二死,子免一死。”字样。
这说明张诚的“永宁伯”是非世袭罔替的铁帽子封爵,只有他在世时才算是伯爵,子孙不得承袭继承,但饶是如此那也风光无限。
张诚不觉心头一阵恍惚,这一切来的似乎有些突然,他来到这个世界也才四年多的时间,就从一个小小千户官,一跃而成大明的永宁伯,更是佩镇朔大将军印的宣府总兵官。
这可是旁人一辈子努力奋斗,都不可能得到的荣耀,他亦不能免俗,激动的心情一时难以抑制,身体也在微微颤抖不已。
大堂内各人也尽是呆愣在了当场,其中陈九皋、王朴、李辅明等人是既惊且喜,惊的是皇对张诚的封赏竟如此之厚重,喜的则是自己向张诚靠拢,果然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