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电报
奥地利,维也纳。
弗兰茨过去一直不知道信息差能如此可怕。看看匈牙利人的情报网,再想想俄国人的回复速度,简直令人欲哭无泪。
其实此时维也纳已经架设了最初级的电报线路,但仅仅是与少数地方相连,作用十分有限。
和大多数人的印象不同,最先发明电报的并不是摩尔斯,甚至第一台电报机也不是出自他之手。
十年前,号称“数学之王”的高斯和最早制成电流表的德意志科学家韦伯,开始试图研制一种电磁式电报机,并在他们两人的实验室之间专门架设了电报线。
两年后的1835年,俄罗斯外交官希林格的电报机问世。
四年后,退役的英国军官威廉福瑟吉尔库克与伦敦高等学院的自然哲学教授惠斯登两人合作制成的5指针的电报机开始在伦敦的帕丁顿车站与韦斯特德雷顿之间的铁路线上使用,距离大约为21公里。对于当下来讲,摩尔斯电报机完全称不上“早”。
起先高斯和威廉爱德华韦伯的“玩具”普遍不被世人看好,后者认为其并不具备实际价值。
原因很简单,当时十分原始的电线外加裸露在外的金属丝根本受不了风吹日晒,而又因不耐腐蚀无法铺设地下管道。
不过这两位旷世奇才眼中的难题,在弗兰茨的团队看来却非常容易解决。于是乎,世界上最早的橡胶外皮绝缘电线便诞生了。
不过在这之前因为他很少有出远门的机会,所以直到此刻才深刻地领悟到电报系统的作用。
而且橡胶这种原材料在奥地利属于稀缺资源。十九世纪中叶,整个世界的橡胶供应都被巴西人卡着脖子。
而不久前受巴西内战的影响,其贸易量波动幅度较大。变得十分不稳定。
同时鉴于军队的大量订单和变幻莫测的世界局势,弗兰茨也更多地将橡胶用在了可以赚快钱的地方。
如今偌大的帝国只拥有区区数条十分简单的电报线路,十分不符合其大国身份,因此加快其建设进程是极其必要的。
高斯和韦伯设计的电报机经过不断改进已十分优秀,但是这两位天才对于编译的理解过于高深,甚至到了普通人难以理解的地步。
他二人只能依赖他们自己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交流,对于奇才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但对于普通人就实在难以理解了。
因为操作该类型的电报机最低限度要求是大学毕业生,这极大地限制了它的普及。
俗话说:“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事就该交给专人处理。
刚好当今世界第一位程序员阿达洛芙莱斯,英国诗人拜伦之女就近在咫尺,因此弗兰茨带着手里的电报机来到了巴贝奇的工作室。
刚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人形肉山”。
“巴贝奇先生,您似乎变得比以前更胖了。”
“肉山”胖胖的脸上勉强挤出两个眼睛恭敬地脱帽致敬。
“尊敬的大公殿下,我是小巴贝奇。我父亲还在实验室里。”
弗兰茨脸上顿时显现出一副尴尬的神情,他万万没想到这位小巴贝奇居然也步其父后尘。
“是的,我听说过您。去年您以第一名的成绩从维也纳大学的机械工程学系毕业,果然有乃父之风。”
“多谢您的夸奖。请原谅我的失礼,我需要赶赴食堂,就不多陪您了。我觉得有个姑娘可能喜欢我,她总是给我做好吃的...”
阿佳妮下意识地看了看小巴贝奇的长相,勉强憋住了笑。
弗兰茨则是微笑地点了点头,他倒是希望那不是小巴贝奇的错觉。毕竟人才嘛,多多益善才是最好的。
也许这些科学大拿们的发明暂时还未显露出作用,甚至不乏滑稽搞笑。但随着科技的不断拓展与进步,它们终将证明自己的价值,更何况还有他这个拥有跨时代眼光的人来辅助。
穿过一段狭窄的通道后,弗兰茨终于来到了老巴贝奇的实验室。
和凌乱的外面不同,实验室内显得异常整洁,所有的器皿设备还有书籍都如强迫症一般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
恐怕唯一的缺陷就是整间屋子里连同助手都算在内,恐怕平均体重起码在120公斤以上。
眼前这个巨大的由无数齿轮组成的机器便是老巴贝奇正在研究的三位一体分析机,助手们正在认真检查每个齿轮的安放位置和精密程度。
“巴贝奇先生,我想请阿达小姐和您帮我一个忙。”
老巴贝奇对于弗兰茨大公的声音还是比较熟悉的,毕竟在这里很少有人会用英语和他对话。
“大公殿下,请您稍等。”说完便转头对
几个助手随即摇动低高度。
阿达小姐也从一旁的屋子中走出,她的双眼布满血丝,头发也变得稀疏了不少。看来高盐高糖缺乏蔬菜的饮食加上长期脑力劳动让她的身体有些吃不消了。
“大公殿下,您找我们有什么事?”老巴贝奇问道。
“我需要一种较为易懂的电报编码。”还没来得及寒暄,弗兰茨便直奔主题。
之后在场的工作人员便开始忙碌了起来。这些研究分析机的专人都是机械工程专家。他们一致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