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可乐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虚拟造物主 > 第六百四十三章 地狱世界

第六百四十三章 地狱世界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之所以在这种时代环境中,玩家们还能够继续存活下去,多亏了庞大的数量基数支撑,毕竟酸雨即便在可怕,只要不淋到我不就没事了。

然而酸雨不过是这场恐怖的大灭绝中,一根比较重要但并非最重要的多米诺骨牌,因为虽然说玩家可以凭借机动性暂时避开酸雨波及区域,但大地和海洋就在那里避无可避。

随着酸雨不间断的盖浇在大地和海洋上,土壤与海水不可避免的陷入酸化状态,这直接影响到食物链的最底层。

最先遭殃的是那些根植于土壤之中的植被,他们因为土壤酸化而接连死亡,这导致食草动物失去了食物来源,崩溃就这样一层层向上传递。

海洋中的情况也同样不好过,尽管玩家们事先学习了“二叠纪大灭绝”的历史,提前让自己进化出酸化环境适应,却依旧没能很好的适应如今环境。

因为海洋食物链底层的浮游生物,可不归玩家操控自然没有提前进化,这导致海洋食物链的底层同样开始崩塌。

“二叠纪大灭绝”恐怖到什么程度呢?自六足类节肢动物即昆虫纲诞生以来,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大灭绝,便是发生在这个时代当中。

地球历史上昆虫纲自出现以来,只有10个目遭到灭绝,其中8个目都发生在二叠纪时代,可见二叠纪的生态链崩坏程度之大。

昆虫生物玩家本来就因为陆地生物崛起,最近几个版本的日子已经很难过,现在遭遇到这种情况后更是雪上加霜,仅存的巨虫生物至此彻底完蛋。

大气含量中被改变的不仅二氧化硫,还有大家所熟知的二氧化碳,该气体在21世纪时比例为0.05%,二叠纪大灭绝期间却普遍达到惊人的10%。

又由于地幔涌出导致甲烷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和二氧化碳一配合那全球平均温度更是蹭蹭往上涨。

大灭绝之前地球的平均温度是16摄氏度,和21世纪的15摄氏度也没差到哪去,然而这次冲击之后直接天翻地覆。

在短短几十年内全球的平均温度,就从原本的16摄氏度飙升到40摄氏度,巅峰期个别地区的平均温度更是能达到70摄氏度。

什么叫做全球变暖?这才叫做全球变暖,和这个时代相比起来今日所谓的酷暑,可以说全都不值一提了。

飙升的平均温度引发严重温室效应,很快两极的冰川开始消融,从而带来全球海平面飞速上升。

与此同时季风和洋流变得狂暴混乱,河流没有了植被涵养后干涸,泛古大陆形成了广泛庞大的荒漠。

另一方面当全球平均温度到达40摄氏度的同时,大气含氧量却因此一路下跌,这也和植被的破坏有所关系。

前文提到过这个时期的植被,都因为大量二氧化硫导致的酸雨遭到破坏,光合作用的产能大量降低。

大气含氧量就此跌倒10%以下,可以说是自大氧化时代以来氧气含量首次出现腰斩式下跌。

如果不清楚这样低的比例意味着什么,可以看现在地球平原地区含氧量是21%,即便是最高耸的雪域也仍然有15%。

氧气含量与生物的运动能力息息相关,这样暴跌所带来的影响,是生物运动能力普遍开始下降。

这可就要了许多玩家的老命,他们正需要通过高机动性,来让自己的物种逃脱大灭绝重灾区,结果这时候你给他们来这手。

而随着大量生物在灭绝中死去,他们的遗骸成为各种厌氧细菌的温床,肆意消耗海水中本来就不多的溶解氧,于是海水缺氧成为了普遍现象。

这种溶解氧几乎耗尽的水层,被地理学家称之为“最小含氧带”,就如玄幻小说中的禁区一般,真的成为这个世界的生命禁区。

然而更可怕的是在真实世界中,“最小含氧带”会因为水流和密度在海水中不断移动,给不幸陷入其中的生物带来死亡。

当越来越多的生物死于其中,“最小含氧带”的面积就会如滚雪球般,借助亡者的尸骸越变越大。

其实在“二叠纪大灭绝”之前,游戏中不是没有出现过“最小含氧带”,论坛上有个经典战例,就是玩家借助“最小含氧带”,以弱胜强击败了自己的敌人。

但“二叠纪大灭绝”期间的“最小含氧带”,面积达到了一个让人感到十分恐怖的程度,几乎将整个浅海地带都给覆盖。

说实话“最小含氧带”对玩家的伤害不是最大,毕竟玩家走猎食路线基本都有一副好脚板,见到“最小含氧带”靠近早就撒丫子逃跑了。

可刚刚已经向诸位介绍过,氧气含量下降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物种的运动能力一同拉胯,这进一步降低生物的逃跑效率。

而且像珊瑚和海百合这类滤食生物,基本没有移动能力意味着其无法逃跑,导致因为“最小含氧带”损失惨重。

因此在“二叠纪大灭绝”后整整八百万年中,由珊瑚、海百合等组成的生物岩化学记录基本消失。

但这些生物对生态圈又非常重要,他们开始大面积走向灭绝,进一步触发整个生态圈的崩溃。

上述这些场景已经很可怕了,可其并不是“二叠纪大灭绝”的全部,要知道地幔涌出导致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