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4章 1043保密
采纳御史何廷钰之言,"请许民用小钱,以六十文当银一分",令"钱法宜从民便"。
嘉靖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或许也是认为堵不如疏的缘故。
不过这个口子一开,民间私钱泛滥就再也无法遏制。
毕竟,此前是违法私铸,而现在已经变成了"奉旨开行",而且,此时民间私铸小钱为了获得更加的暴利,所铸小钱就更加粗制滥造。
实际上只要细心就会发现,朝廷规定的明钱是七十文折一钱银子,而对于私钱,则是六十文折一分银子。
换句话说,就是明钱兑私钱是一比8.6,一钱银子等于十分银子,十六钱银子等于一两。
按说,嘉靖朝好像就已经把明朝的钱法给定下来了,其实没有。
因为虽然朝廷定下来银、钱的兑换,但是官府却是不管的,也就是小民以钱兑银价格浮动,并未严格按照朝廷规定执行。
铜钱多时,银价高涨,而白银少时则铜钱涨价,一些大商户也借此盘剥百姓和小商家。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则是,嘉靖皇帝还下了一道旨意,那就是"课税及官俸俱用银"。
嘉靖四十二年,"停鼓铸,自后税课征银而不征钱"。
正是因为有了这道旨意,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一直持续到数百年后。
后世人教版六年级课文《粜米》,选自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讲的是旧中国的农民丰收后去粜米,虽然米价跌了,却不得不忍痛贱卖的事。
而自此大明银钱价格变化,也主要集中在地方缴纳赋役之时。
商家操纵银钱比价,利用朝廷规定征银而不征钱疯狂盘剥百姓小民。
所以在隆庆三年时,谭纶就曾奏议:"请令民得以钱输官,则钱法自通"。
实际意思就是废除征银而不征钱,小民可以按照朝廷的诏令以钱抵银。
此次魏广德冲定的钱法,就是要把此以立法形式确定下来。
商家可以炒作银钱价格,但是官府必须按照一两银子对1120文制钱收赋税。
只要官府明确银钱价格,商家可以牟利的空间也就小了。
“要不,朝廷也仿前宋旧事,推出铁钱?与铜钱按一比十兑?”
谭纶小声建议道。
“铁钱可比铜钱难铸多了,又容易锈蚀不便保存,真要铸造小钱,还不如把小平钱降低成色来的简单。”
朱衡开口说道。
他是工部尚书,自然知道铜和铁的区别。
别看铁钱好似面值小,就觉得是不是好铸造,实际上铸造铁钱可比铸造铜钱麻烦多了。
宋朝那会儿,铜钱大量外流、铜原料匮乏,而当时商品交易越来越活跃,铜钱需求量遽增才不得不推出铁钱。
而现在大明虽然依旧缺乏铜料,可毕竟白银多起来了,现在又是以白银为主要流通货币,否则魏广德也不会提出铸造一钱的银宝。
说起来,这样的银币也就是铜钱大小,但是一个可以当七十个铜钱。
不过,魏广德此时心中却是一动,开口说道:“我记得现在民间还有人兑换宝钞,只是十贯宝钞兑一文钱?”
“魏阁老的意思是,用宝钞?”
谭纶皱眉问道。
“不行不行,绝对不行。”
户部尚书王国光开口说道:“虽然民间确实如此,但是在朝廷可不是这样算的。
若是按此做法,朝廷从中央到地方的府库可就少了”
随即,王国光就列举了魏广德此法的缺点。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宝钞无用,可这是太祖印制的,哪怕弃用,最基本的体面还是要保留下来的。
“可是,我听说下面有人用宝钞换府库的银子。”
魏广德瞟了王国光一眼,开口说道。
他这话一出,屋里瞬间安静下来,张居正也是皱皱眉。
魏广德的话说的太直白了,虽然下面这么做,但是因为数量少,所以大家也就默认了,并不宣之于口。
到现在,户部的账簿上还记载着宝钞。
地方上往朝廷解缴赋税,不止实物,银钱,还会按照“惯例”交一部分宝钞。
地方官府收宝钞吗?
收个屁,都是按照宝钞价格向百姓收银钱,然后银钱变成宝钞交给户部。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都知道宝钞无用,可依旧有人兑换的缘故。
平民百姓无用,可是到了官老爷手里就变成白花花的银子。
“此事,大家再想想,集思广益,明日来内阁,再议议。
不过工部那边,要尽快计算出工价,把制钱和银宝样币制出。”
张居正开口说道。
这越聊,越发现朝廷混乱钱法的弊端,貌似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程度。
推行一条鞭法,本意就是为了给百姓减负。
民间虽钱银互兑,可却是也有很多缺陷,魏广德的钱法改革正是针对这些弊端,倒是让张居正开始重视起来。
所以,他这会儿让大家回去再想想,明天接着说,可却给工部安排尽快完成样币的任务。
可见,在他心中,钱法是必须要做的,事关重大。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