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人降了,刀没降
清廷规定总兵所辖标兵,也就是直属兵马只能三千人。
这个领兵数字是有讲究的,因为三千人不多不少,用于平乱镇压足够,但用于起兵造反就远远不够。
总兵相当于地方军区司令,少将军衔。
下面的副将、参将、守备、千总则约等于校级军官,但清廷的绿营制度使得校级军官并不受少将总兵直接指挥,平日多自行处理军务。
只发生战事时经兵部或总督、巡抚衙门提调节制、协调归属某总兵指挥,方才与总兵之间形成上下级关系。
湖广现设偏沅、荆州、郧阳三总兵,三总兵外又有地区负责性质的黄州、承天、常德三副将,实际就是湖南和湖北现在有六个地方军区。
这就有效限制总兵作乱的可能。
因为总兵除了本部三千人听命于其外,其它地方的守备力量并不由他管辖。
战时总兵能够指挥的兵马数肯定远超过其直属,但由于与调拨来的将领之间没有直接上下级关系,也很难带领这些将领造反。
再有以文制武的手段,基本便能确保各省绿营不会作乱。
吴三桂起兵后,长江以北的河南、北直隶、山东、山西实际有过总兵起兵响应的,但均在第一时间被平定镇压。
原因就在于这些响应吴三桂的总兵官无法掌握更多的兵马,形成不了撼动地区的声势,以致有的刚起事就被附近不愿造反的清军镇压,又或还未起事就被清廷提前捕杀。
荆州地区有个好处,除了荆州总兵外,清廷于此片地区没有设置可以制衡总兵的副将或参将。
也就是荆州府连同所辖六县的军事力量都归王五这個荆州总兵指挥。
府相当于市,一个市驻扎三千部队,理论上肯定是足够的。
不过荆州地理位置太重要,因此鳌拜在同意投降的王五出任荆州总兵时,又刻意在荆州设立满城,调拨八旗驻防。
此做法是为平衡荆州格局,确保降将出身的王五无法凭借荆州作乱。
对此,王五是没有办法的,他无法阻止清廷在荆州设满城却想到了变通办法,就是让张长庚将武昌水营的建制转为荆州水营建制。
理由很充分,荆州距离夔东战区更近,水陆转运任务也更繁重,于武昌上游的荆州设立水营“效率”也更高。
而且武昌水营事实上已经覆没,大小战船被未降清前的王五全缴获了,如此不给王五水营建制,王五事实上也有水营。
与其不承认,倒不如大方给出编制,至少表面实现了荆州地区的安定与繁荣,也的确成功招降了“大贼王五”。
给出的代价同招降郑氏不可同日而语。
且清廷目前对内陆水师并不重视,这给了王五可以偷天换日的机会。
账,怎么算都划算的。
何况对“大贼王五”的招降已经是鳌拜兄弟的政绩,动摇质疑这个政绩,就是对鳌拜执政的动摇质疑。
这就是王五为何同穆里玛说我非降大清,实降鳌少保的原因所在。
各内陆省份的水师体制上是由当地的绿营提督直接统领,只在沿海地区专设水师提督、水师总兵指挥。
荆州这边鳌拜都设了满城用来制衡监督,自是不好意思再派个水师总兵来瓜分王五的部卒。
就是派人来也多半被架空。
索性就默认。
却是留了个尾巴,目前为止荆州水营在兵部没有“建档”,这支武装力量虽然事实上存在,但就是“查无此人”。
饷银这块,燕京给武昌的行文是要地方自筹。
让湖广总督张长庚想办法予以解决,但只能解决三千人。
限死了。
水陆各三千。
等于是默认王五可以指挥六千兵马。
也肯给这六千兵马“买单”。
多出来的燕京一律不负责。
事实上王五若是不想办法开源弄钱,他也无法养更多的兵。
荆州就这么大的地方,没有稳定财源,扩兵意图谋反无疑痴人说梦。
这就有了旗下奴,长江水运等计划的出炉。
王五怎么可能真就安份当这六千人的总兵官,混吃等死呢。
当然,燕京给了方便,王五也不能不识好歹。
当时也处于他与瓜尔佳氏的“蜜月期”,因为双方政治联姻了。
所以王五就完全按清军绿营编制设了标兵三营,每营1000人,分别由田文、赵进忠、张天放指挥。
三营兵一支驻在荆州外城东南的公安门、一支驻在外城西北的安澜门、一支驻在外城的东北拱极门。
事实上掌控荆州外城的城防安全。
同亲军营一样,这三营兵都是王五手中最能打的兵马,也可以说是他能在荆州立足的基本盘。
三营兵并非全部驻于城中,而是于门内两侧各置营房、校场。
田文的右营、赵进忠的左营使用的是原荆州绿营遗留的营房校场,张天放的中营则是使用临时搭建的营房。
炮营、辎重二营因不在荆州总兵直属兵马编制内,为免燕京说话,王五便统一安排在水营。
营房在荆州东面的沙市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