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可乐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抗清 > 第136章 老家伙们动起来

第136章 老家伙们动起来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茅麓山主寨,人头攒动,各寨将领及寨中各处朝廷职司官员除当值人员外,皆是到场。

原因是临国公李来亨、靖国公袁宗第、南安侯郝摇旗三位老帅商议后,决定奉请韩王、洪部院及潘监军为前番与清军作战有功人员晋授官职。

现今山中各寨连同俘虏改编的兵马共8400余人,随军家眷及山中原有百姓共17000余,虽占地不到一县,然在数月间与清军大小数战,斩获为永历十六年与湖广清军作战以来取得战果最大,故李来亨提议当为有功人员晋官封赏,以激励人心士气。

要说人心,根据地现今军民相较从前要凝聚的多。

一是伤病员及妇孺转移了大半出去,余下的人多无牵挂,除俘虏和反正的营兵外基本上都是抱定牺牲之志。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同理,军民不畏死,便无所畏惧。

二是这大半年来的战事虽然并没有就此翻盘,或是打出战略优势,但总体而言明军还是占了上风,且恢复了去年下半年被清军占据的不少地盘。

虽说这些地盘压根没有人,根本无法为明军提供人力、钱粮资源,但终归能为茅麓山提供“战略缓冲”,不至被清军堵在家门口打。

三四月间,根据地被清军几道封锁线团团围住的那种无奈和窒息感,一些军民现在想着都绝望的很。

那段时间,也是明军内部投降潮的高峰期,几乎每天都有不低于百人出山投降清军。

直到巫山刘体纯残部在王五带领下拼死突出重围与李来亨部成功会师,愈演愈烈的投降潮才得到一定遏制。

李来亨的建议得到袁宗第、郝摇旗二位老帅的支持,自攻打竹山突入陕西的战略意图被清军新任陕西提督陈福挫败后,虽然清军也没有向根据地发起反攻,但明军的士气相对而言还是被削弱了不少的。

因此,若晋官封赏能提高官兵士气,二位老帅自是乐见其成。

对于随他们出生入死的兄弟,二位老帅内心也总是觉得对不住他们的。

没有实质性的赏赐,给些虚名也是好的。

过往请功都是派人往永历朝廷行在请授,现今永历朝廷覆没,但山中有韩王这位亲藩及部院洪育鳌、监军太监潘应龙主持,因此奏请韩王、部院、监军处便可。

手续相对要简单的多。

真要说朝廷的话,当初若非韩王坚持不肯称帝,并言正衣冠、复燕京者为社稷共主,大明新的朝廷立时就能组建。

事情具体操办人是靖国公袁宗第,他先是去韩王那里将意思说了一下,原以为韩王会不同意,没想到韩王还没听完就拍双手赞成,并说他早有此意。

韩王同意,袁宗第便放下心来,毕竟这位是如今大明仅存的亲藩,虽不肯做天子,也不肯监国,但于山中军民眼中与天子监国无异。

之所以担心韩王不同意,主要还是因为袁宗第“心虚”,不管怎么说他们这帮人曾经都是大明的反贼。

让大明的亲藩同意给大明的反贼升官,怎么看都是件极其荒唐的事。

好在韩王为人开明,是个务实的好王爷,不像某些王爷甚至永历帝那般始终对顺营抱有敌视,处处刁难。

洪部院和潘太监听说韩王同意,也是没有二话,同袁宗第商量了仪式方案便定了下来。

今日便在这主寨之中为有功将士及相关人员举行封授仪式。

因山中条件有限,居住环境都很恶劣,自是找不到什么像样的大殿举行仪式,于是在洪部院的提议下就在主寨前的一片占地几亩的平台上举行。

此地又名九莲坪,是茅麓山惟一的一块较平整地方。

可惜,也仅几亩地大小。

参加仪式的人员穿戴不尽相同,放眼看去能有明朝正式官服的不到一半,余者大多穿的是当年大顺军的官服,甚至还有穿清军将领服饰的。

好在明清军官衣服看着都差不多。

独旗杆上的那面明字大旗却是崭新,在山风吹拂下不断飘扬,不时发出咧咧声。

相关封赏人员名单三位老帅已经敲定,洪部院同潘太监皆是用了印。

理论上,具备了“官方”法理属性。

待相关人员到齐,即由袁宗第出面请洪部院颁授官职。

洪育鳌自不推辞,上前展开早就拟好的公文朗声宣读起来,先是授余明、王政新、刘兴先、黑有功四人为记名总兵;

再授都督府右参政曹一铨为监军广西巡抚,授秀才王业昌为监纪推官并署兴山县事;

另授左军都督、太子太保郭升挂好略将军印;

右军都督、太子少保王学礼挂骠骑将军印。

总兵以下挂名参将、游击、千总的不等,约百人左右。

眼下能在山中为记名总兵的,至少都领几百兵,也都是三位老帅嫡系亲信。

一次晋升四名总兵官,当然是和前番战事阵亡总兵以上将领过多有关。

降清的总兵级将领也不在少数。

相比巫山刘体纯、及郝摇旗、袁宗第等,李来亨部下降清的将领要少得多。

原因便是李来亨指挥的才是真正的忠贞营,即当年顺军的“老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