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吴军的北上方案
昆明。
形势看着平静,却是暴雨欲来。
云南总督卞三元其实并没有掌握多少关于吴三桂即将起兵造反的证据,只是听闻吴三桂近期陆续命麾下总兵从各地秘密返回昆明。
所为何事,卞三元并不知道。
但政治嗅觉的灵敏让这位汉军镶红旗出身的总督大人意识到昆明非久留之地。
看似平静的昆明城现在好比一个放在柴火堆上的火药桶,随时会爆。
一封来自燕京的密信加速了卞三元逃离昆明之心。
信是辅臣遏必隆所写。
内容只有一个,便是叫卞三元访查最近平西王府有无刚满周岁的婴儿入府。
虽然遏必隆没有明确这个婴儿是什么人,卞三元还是意识到这個婴儿很有可能是吴三桂的孙辈。
也就是被扣在燕京为质的吴应熊之子。
如果燕京让他访查的这个婴儿真是吴三桂的孙子,那傻子也知道出了什么事。
身为云南总督,卞三元能够指挥的兵马却是极其有限,毕竟云南被朝廷交给吴三桂镇守,名义上能供他这总督直接调动的绿营兵力有几千人,实际除了总督府的卫队他卞大人根本号令不了那些绿营兵。
甚至于总督府的卫队,关键时候恐怕也不会听他这个总督大人的命令。
那么,纵是燕京方面对他这个云南总督寄予厚望,卞三元能做的其实也不多。
不止一个幕僚提醒总督大人,万一吴三桂真有不臣之心起兵造反,那其起兵后第一时间就会派兵攻打总督衙门。
考虑自身安危,又实是无力在昆明继续掣肘吴三桂,也根本不可能阻止吴三桂起兵造反,留给卞三元的只有速走一途了。
个人情感上,这位云南总督倒是有点倾向吴三桂。
毕竟,他们都是辽东老乡。
所以,眼不见心为净于卞三元而言倒是最好的选择。
其给燕京的乞养归旗折子并不是密递发出,而是走的官驿。
折子发出后,卞三元也故意在人言流露过自己已经向朝廷请辞总督。
吴三桂知道这位总督大人想跑。
他没有拦,也没有劝阻,更没什么意见。
原因是吴三桂比较欣赏卞三元,这位总督大人官声和文采都颇好,为人也很儒雅,任职云南以来对他这个平西王很客气,没怎么刁难。
就算起兵要取清廷一二大员脑袋祭旗,吴三桂也不想拿卞三元的脑袋做这件事。
唯一的顾虑是卞三元这道请辞折子很有可能打草惊蛇,这让吴三桂有些担心,起兵的念头也再次动摇起来。
深知好友有遇大事不能决坏毛病的方光琛无奈只得说道:“燕京早就疑王爷,且无日不在猜忌于王爷,若庶孙不归,王爷尚可与燕京虚于委蛇,当下庶孙已归,王爷何须再有顾虑,须知夜长梦多。”
言下之意你一个孙子已经救出来,王府上下所有人都在等你这个平西王一声号令,这会你起兵也得起,不起也得起,哪容你再犹豫不决。
当年在山海关就是否向满洲人借兵收复京师,吴三桂也是迟迟不能决断。
最后,是方光琛力排众异替老友做的主。
只二人都没想到,这兵一借便将他们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成了天下人人唾骂的汉奸。
吴三桂实际也知自己不能再多想,起兵一事早就通知了麾下各大都统、总兵,且藩下兵马都在为此事秘密准备,所谓箭在弦上由不得他不发!
当下与方光琛、从弟吴三枚、女婿胡国柱、侄儿吴应麟等人来到设在王府西南角的节堂。
节堂内一众将领正在争论不休。
均是近期奉命从云南各地赶到昆明的大将。
如吴国贵、马宝、高起隆、刘之复、张足法、王会、王屏藩、张国柱、吴之茂等。
这些人也被外界称为平西藩下十总兵。
无一不是善战之人。
“王爷来了!”
最先看到吴三桂进来的是张国柱。
此人原是明朝副将,隶属明东平伯刘泽清部,顺治二年在海上率部降清,因其善于水战便从尚可喜平定广东,渡海收复琼州,并在琼州大败郑成功部将黄梧,又与总兵南一魁在南宁大败明晋王李定国,官至云南提督。
是在场诸将中获清廷授予军职最高之人。
也是清廷安插在云南的重要“钉子”。
可惜清廷千算万算没算到,张国柱在知道吴三桂有意起兵反清后,竟在第一时间来到平西王府向吴三桂表示忠心与支持,愿以麾下三千嫡系兵马全力支持王爷北伐燕京,恢复衣冠。
因此关于起兵后诸将待遇这一块,方光琛就建议吴三桂封张国柱为定远将军,授公爵。
“参见王爷!”
一众刚才还争的面红耳赤的将领“哗哗”跪下向吴三桂行礼。
“都起来,都起来。”
看着屋内跪了一地的大将们,吴三桂心中不由澎湃,示意众人起身说话。
自个则走到屋中搭设的山河形势图前沉吟不语。
方光琛代表吴三桂问众人关于起兵后的进军路线可拟定出方案。
“王爷,方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