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攻城打援
监军潘应龙同虎帅李来亨的话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一个王五前世的观点。
坚持独立自主的抗清方针。
在这个方针下,忠贞营愿意配合吴三桂的军队作战,但不接受其指挥,也不接受其任命,更不接受其监督,同时也不向吴三桂提出任何要求,包括要求吴三桂向忠贞营提供钱粮军械。
十分有骨气的方针。
王五赞同虎帅他们提出的这个方针,事实上吴三桂没有要求忠贞营向其彻底臣服,接受吴军改编。
只是要求忠贞营能够同小女婿王永康一起在襄阳牵制达素集团。
诚如郝摇旗所言,吴三桂对忠贞营未必安了好心。
但只要有共同大敌满清在,双方眼下都不会撕破脸皮。
顺系余部能够在“三不”条件下同吴军联合作战,无疑是抗清斗争的一大胜利。
韩王作为朱明仅存的亲王因郑成功不准,鲁王世子未袭爵,于此事出力甚大。
得知吴三桂称帝、吴军将要北伐后,北府这边对局势有过推演,推演过程中肯定有过是否联吴抗清的讨论。
一开始虎帅是不同意联吴抗清的,毕竟祖父李自成的死很大程度是因为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其父李过虽然是病死,但也是因长年抗清斗争心劳力瘁所致。
李家与吴三桂的仇恨,整個顺系同吴三桂的仇恨,都让李来亨这个李自成继承者很难大度的同仇人吴三桂合作。
因此李来亨的态度是不承认,不支持,不配合。
也就是为了抗清大计,忠贞营可以不与吴三桂为敌,但也绝不参与吴三桂组织的“抗清联盟”。
是韩王的不断劝说让李来亨改变了主意,也是韩王拉着洪部院反复做监军潘应龙的“工作”,才让这位永历朝廷的司礼秉笔太监同李来亨一样放下对吴三桂的仇恨,同意在必要时候配合吴军作战。
这一幕,同当年高一功等极力劝说李过联明抗清几乎如出一辙。
但这些,王五不知道。
韩王和虎帅他们之所以一直没有表态,其实是等王五自己过来说。
用韩王的话说:“耀武那孩子真过来了,就说明这孩子是真心想让咱们帮帮他,你们谁好意思说不帮?”
言下之意忠贞营上下都欠王五一份救命之恩,又是为了抗清,不帮实在是没天理。
“高层”意见的统一,以及忠贞营如果置身事外将来很有可能成为民族罪人的现实,让北府诸将不管是心甘情愿还是被迫无奈,都开始投入即将开始的大战中。
怎么打,如何打?
三位老帅不约而同的将指挥权交给了王五。
原因是北府现有兵力中半数是王五拨过来的,如赵进忠、麻思忠、许德义、张天放兄弟原先都是王五的部下。
在荆门被迫“起义”的张所蕴部实际也是向王五投的降。
当时从山里突出来的大多是妇孺,士兵仅余不到三千人。
后来王五拿自己手中的俘虏跟陕西方面交换回七千多人,但里面大多也是女人孩子,包括郝摇旗、李复国在内的明军俘虏只有少得可怜的一千多。
并且多数被清军折磨的不成样子,很多士兵伤养好后也是残废,如同断了一条腿的总兵曹一虎般,再也无法上阵杀敌。
虽然虎帅他们在襄阳、郧阳陆续招募了几千新兵,但这几千尚未训练完的新兵根本派不上用场,因此北府可用之兵就是突出来的那三千老兵,加上王五拨给的几千人。
故而哪怕南北分府后王五从没有干涉北府的任何事情,其对北府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
这一点,包括三位老帅在内都是心知肚明。
由王五指挥这场战役也是多数将领的“共识”,毕竟其是有“赫赫武功”的,不管是黄龙山之战还是荆州保卫战,亦或茅麓山突围战,王五的能力有目共睹。
加之虎帅自觉指挥这一块很是欠缺,对忠贞营被困夔东十几年更是深感自责,因而其他人再是不同意,在虎帅的坚持下王五依旧成为这次南北府联合作战的“总指挥”。
王五这次没有谦让,爽快从虎帅手中接过其钦命提督御营大将军的虎符节印,之后详细了解了下北府兵马部署。
其中约六千人驻扎在襄阳和对岸的樊城,四千人驻扎在郧阳,其余分散在各地。
能够抽调的兵马除了驻防在樊城的降将张所蕴部3000外,就是驻扎在谷城、均州一县的赵进忠、张天望部,二部加在一起近5000人。
襄阳这边还能再抽出2000精锐,其中有1000骑兵。
这支骑兵是以王五交给北府的一千多匹战马为基础组建的,不过战斗力可能比王五自己组建的骑兵要高。
原因是突出来的老兵中有不少人过去都是骑兵,哪怕年龄大了马上的身手也不是从未接触过战马的新兵可言。
就算体力不支无法再在马上奔驰作战,教授水平也不是一般人可比的。
根据北府派出渗透到清军控制区的细作情报显示,达素在南阳一带集结了三万左右的清军,又在南阳以南的邓州、新野、唐县组建了一条防线。
“邓新唐”防线比较特殊,因为三地呈三角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