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朱元璋:你们城墙挂我牌位?
灭燕军的可能,燕王稍有喘息机会。”
“三场大战皆是数十万人?”李世民惊讶问。
“对,至少三十万人。”
李世民想了想,只能感叹:“人口增长后,大战规模也随之增长,楚先生后世的战争恐怕会有百万人之战?”
楚祯点头:“七十年前的战争,一场大型战役就有超过百万人伤亡,城市被炸成一片废墟。”
李世民朝外看一眼,看到那些高楼后,又默默把目光收回。
能把这些楼都炸为平地,足以见得后世火药威力,以及战争烈度。
楚祯看向李清照和林妹妹,笑道:“幸好如今华夏国力强盛,已有七十年未有战火,大可放心!”
李清照和林黛玉对视一眼,二人都略显羞涩的笑着。
楚郎这番话,是怕她和林妹妹嫁来后担心天下不太平。
朱元璋这时才问:“后面三次都是李景隆领兵?”
“不是,打完白沟河后,李景隆就被叫回应天府,换成盛庸、平安、铁铉等人领兵,盛庸为平燕将军。”
楚祯说道:“但如今平安已被燕王俘虏,建文帝少了一员能打的大将!”
朱元璋一时沉思起来。
楚祯继续说道:“许多人把靖难之役的罪怪在李景隆身上,但我认为不对,甚至首罪都算不上,李景隆没犯多少错误,只是单纯太过平庸,面对朱棣力不从心。”
李世民也评价说:“我没看过战役,但这李景隆能将五十万军摆开阵型,与燕王十万兵马对决,可见其能力。”
林黛玉难得说话,掩着小嘴笑说:“我往日看史书,看到白沟河之战,书上写,两军交战时,忽有一阵狂风吹断明军帅旗,害得明军军心大乱,因此大败。”
李世民笑起来,他一听就知是错的。
朱元璋也被气笑,骂说:“修史书的都是些不上战场的史官,他们知道个什么,乱写一通!”
楚祯总觉得这句话是拐着弯骂他!
李清照也看向他笑道:“我看《明通鉴上说,建文帝曾下旨,‘毋使朕有杀叔父名’,令诸将不得杀燕王,燕王知道此诏后,在战场上任意策马骑行,犹如自家庭院。”
“那些文人史官又在胡扯!”
朱元璋再骂:“两军交战,岂有不杀之理?箭可不长眼睛!”
楚祯也躺着中枪一回。
不过,明史,尤其是《明通鉴这本书里关于靖难之役的记载,很多地方都错了,或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这些错误一些是乱写,一些是有意改动,原因也很简单,朱棣是造反,而修史是给后人看的,警示后人,所以史书本身就带有政治倾向,有立场的进行褒贬。
再加上史官也会用春秋笔法,导致史书里的私货更多。
比如靖难里。
毋使朕有杀叔之名,就是经典谣言之一。
还有铁铉在城墙挂“高皇帝”牌位,朱棣就停止炮轰济南,也是扯淡至极。
一片混乱的战场,谁能看清牌位上的字?
退一步讲,这件事是真的!
但铁铉能挂灵牌,其他人也能挂。
每座城都高挂“高皇帝”牌位,朱棣干脆回北平府算了,也在北平府各城门挂“高皇帝”牌位,从此高枕无忧矣。
楚祯看了一眼“高皇帝”本人后,笑着说出了《明通鉴记载的事。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果然刀笔小吏,该杀!
竟敢写在城墙挂他牌位!
众人都笑了。
片刻后,朱元璋叹息:“这龟儿几次以少打多的大战都赢了,换三个将帅都挡不住他,历经四年时间南下。”
楚祯几人看向他。
朱元璋想了想后,认命似的说道:“咱在那边的江山,恐怕也就只能给他了!”
楚祯没意见,明成祖、明太宗朱棣,江山同样是靠打下来的,其实不需要朱元璋来给,朱棣打的就是他爹的江山!
此刻身为父亲、皇帝的朱元璋,想必是心情无比复杂。
一是骂朱棣这不孝儿。
二是又不免在内心深处,对这个优秀儿子表示肯定。
“四年太久,大明经不起这样来折腾。”
朱元璋看向楚祯:“他如果顺利拿下大宁都司兵马,又守住了北平府,我再给他想办法时收拾这烂摊子!”
楚祯答应下来,并说道:“靖难战争,唯一值得称赞的就是双方都没有大规模杀降,尤其是朱棣,几次大战,俘虏数十万人,只有几次小规模杀俘虏。”
明成祖杀起建文旧臣来毫不手软,但对降卒却都是遣散,任由他们回家,或者再次被朝廷召集,甚至郑村坝大战时,因天寒地冻,也没有选择追击。
朱允炆一方没杀降卒,没攻占朱棣太多地盘也是一个原因。
李清照说道:“史料里有朱棣遇到一个士兵,得知他是孝陵卫后,悲伤的说‘天下士马固多,岂少此数人’,把俘虏到的孝陵卫都送回去了。”
朱元璋半晌才说:“此小事不一定是真的,等我见了建文帝,再问他。”
楚祯看出来,他心里憋了不少问题,等着问朱允炆,以及朝中那些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