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兴!”
于谦的奏捷中,简要描述了几战,然后说战功、斩获,有功劳者云云数万言。
朝臣全都张大了嘴巴。
这是真的吗?
国朝多少年没打过这等大胜仗了?
永乐朝第二次北征,从那之后,再也没有了!
距今过去四十年了!
“一战打崩了鞑靼十四万精兵,壮哉于谦!”
朱祁钰激动得难以自制,鞑靼兵围攻大宁城,如鲠在喉。
“大功!”
“泼天大功!”
“凭此功,于谦可封国公,甚至可封王!”
“哈哈哈!”
“朕真是扬眉吐气啊!”
“于谦,乃景泰朝第一功臣!”
“第一功臣,朕之大明于谦,哈哈哈!”
朱祁钰的激动到手舞足蹈,慢慢走上丹陛:“按照战功名单,全部重赏,赏赐再翻一倍,朕从内帑出珠宝,赏赐下去!”
“再给这次战殁的兵丁,多多赏赐土地!”
“只要参加过这次大战的兵丁,全部重赏!”
“于谦、胡豅、于康、顾荣、齐卓,俱是大功!”
“内阁,拟定封赏名单,从京中解送过去赏赐,统统重赏!”
朱祁钰哈哈哈大笑,一扫颓势。
大宁之危解了。
京师已经没有危险,宋杰完全可以北进,重建万全都司。
等等,鞑靼被打空了。
那么整个漠北,就是一片空地图。
“快把地图呈过来!”朱祁钰看到鞑靼粗略的地图。
鞑靼和瓦剌到底是怎么划分的,大明还真不知道。
他一指漠北土地:“这些地,朕都要了!”
“边境北移,移到和林去!”
“移到汗山去!把成吉思汗的帝陵给朕占了!”
“哈哈哈!”
朱祁钰激动。
朝臣也在激动。
四十年来,第一次大胜仗啊。
名垂青史的大胜仗。
十四万鞑靼精兵啊,于谦手上才多少人?十余万人。
以少胜多,打得漂亮!
“陛下,于太保之功,乃景泰朝第一!”胡濙沾了沾眼泪,他的儿子胡豅,在这一仗中崭露头角,他也与有荣焉。
“是,景泰朝第一!”
“他就是朕的中山王徐达!”
“老太傅,您亲自拟定重赏名单,一个都不要漏下,都是大明的有功之臣。”
“死去的也一定要重重恩赏。”
“是为朝堂死的,朕不能让他们寒心。”
“战殁者,允其一子荫官,从小旗开始。”
“活着的,统统升官。”
“老太傅您亲自拟定,阁部商量,然后递交到朕这里来。”
朱祁钰喜气洋洋。
奏章最后,于谦请罪,他擅自做主用缴获封赏。
“告诉于谦!”
“他出京时,朕就允他权宜之权!”
“他做的事,就是朕授权给他的,无须请罪,他也没罪!”
“那些缴获不必入官库,统统发下去,记录在案,减少解运的损耗。”
“不够的从解运中赏赐,一定不能薄待了功臣!”
“把这句话写进圣旨里,包括所有赏赐,必须写进圣旨里,让有功之臣看到,朕在中枢看着他们呢!”
“再告诉于谦,去了辽东好好打。”
“不必担心功高盖主。”
“朕准备好了王爵,在京中等他!给他庆功!”
封王!
他想让于谦变成勋臣魁首!
但是,一旦于谦封王,就不能出京征战了,他永远只能坐镇京中了。
再说了,于谦的功劳,还不够封王,追赠封王是够了的,想活着时候封王,还得再打几场这样漂亮的胜仗才行。
朱祁钰之所以这么说,是振奋人心。
他决定大力扶持军功集团,就要给人足够的甜头。
“陛下,于太保乃文臣,如何能封王?”胡濙立刻跪下。
于谦是文臣的顶梁柱。
绝不能被勋臣拉去。
皇帝的心思,他猜出几分,想用军功集团制衡文官集团,形成洪武朝的文武分治。
但陛下您就没想想,一旦封出去大批勋爵,以您的能力,能镇住这些人吗?
太祖何许人也?
手下文臣武将,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他想杀谁便杀谁。
太宗又有多厉害?
他手下的武将,打仗水平可能都不如太宗皇帝爷儿仨。
您是以功封的,等军功集团做大,您是镇不住的。
等到时候,您还得想办法杀人。
可您杀武将,和杀文臣,可就不一样了。
最重要的是,文官不希望再出现武勋集团。
没看现在,能打仗的都是文官嘛。
胡豅、于康是要走科举的。
武勋衰落已成定局。
军功封爵的时代过去了,决不允许重现。
“哈哈哈,就算朕封他为王,他愿意吗?”
朱祁钰大笑:“朕封于谦王爵,于谦会自杀在大宁,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