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朕若有不虞就让大明陪葬(4 / 7)

能防患于未然,自然是好的。”

叶盛出班:“微臣赞同邢国公此言,水利方是农作物第一要务。”

朱祁钰颔首:“没错,西北没有强敌,修缮城池也是浪费资源,不如把这些俘虏,用在兴修水利上。”

“陛下!”

姚夔出班,问道:“邢国公,西北本就缺水,再兴修水利,也不能把南方的水,调去西北呀。”

确实,西北没水啊。

真正困扰西北最大难题,就是水。

若有水,西北不至于如此穷困。

“陛下,诸位同僚。”

“近几日,微臣一直在藏书阁里面找书。”

“因为玉米三宝,微臣这几天激动得,睡不好觉啊。”

“微臣在想,西北缺水,但地下并不缺水呀。”

“微臣记得年幼时读过一本书,说康国用一种井,能引地下水灌溉地上农作物。”

“所以微臣一直在翻阅大元的典籍。”

“终于不负所愿。”

于谦把袖兜里的奏章呈上来:“请陛下阅览,这是一种井,能将地下水引入地上,用来灌溉用。”

“原书的大食语,微臣看不懂,请了火者帮忙翻译,这才知道。”

“这种井,在大食、康国、玉兹等国都在用。”

这就是坎儿井。

朱祁钰看不懂修建过程:“工部,可有人懂得建造?”

这才意识到。

工部被他赶出京师了,工部各个职位都空悬,由礼部兼着呢。

“陛下,微臣看过了,建造应该是不难的。”于谦笑道。

看得出来,朝臣对玉米三宝,寄予厚望啊。

“好,这井若能改善西北干旱环境,就叫景泰井吧。”朱祁钰善于往自己脸上贴金。

“陛下圣明!”

朝臣叩拜。

于谦又道:“陛下,除此之外,微臣发现,藏书阁里很多书,都没有翻译过来。”

&t;divtentadv>“大元不慕文化,对书籍嗤之以鼻。”

“但我大明以文化为先。”

“翻译过来,没用的继续馆藏,有用的则用于正途。”

朝臣全都赞同。

“邢国公提议甚好,就交给四夷馆通译吧。”

提起书籍,朱祁钰笑道:“诸卿都知道,书籍保存不易,华夏衣冠尚未断绝,主要就是还有这些藏书,证明我们还是汉人!”

“朕想在澹台,建立一座巨大的藏书阁!”

“将天下书籍,藏于澹台!”

“而且,还对外开放,允许天下人誊抄,学习!”

胡濙却要制止。

朝臣都觉得此举不行。

书籍何其珍贵,其实那些庸人可以阅览的?

“朕从不敝扫自珍,书籍是大明的瑰宝,也是全汉人的瑰宝!”

“朕能看,天下人也能看!”

“朕不希望,这些书籍永远是孤本,倘若再历经战火,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就叫澹台藏书阁!”

“对天下人开放!”

“允许抄录!”

“但不允许传于国外,谁敢将书籍传出国外者,诛十族!”

朝臣激动起来。

皇家藏书阁里的书籍,有非常多的孤本。

若能看一遍,都死而无憾了。

“诸卿,报纸办得就非常好。”

“尔等的才华不止在治政治国之上,在琴棋书画上,也博览众长,首屈一指。”

朱祁钰笑道:“朕支持尔等著书立说,朕希望诗词歌赋、戏曲、全都兴盛起来!”

“让我大明成为煌煌盛唐,绝美诗篇传于万世!”

传扬文教,这是好事。

古之圣人一直致力于此。

“臣等谢陛下天恩!”朝臣躬身下拜。

“朕再说两句掏心窝子的话。”

“写诗写词是高雅,但也是高雅的!”

“等朕有了闲暇时间,也要写几本流芳百世的。”

“诗词言简意赅,但故事性不如,朕还是喜欢听故事。”

“尔等都办了报,完全可以在报纸上发表。”

“若朕看得好了,直接封你们的官。”

“如何?”

都说华夏文化之渊源。

但仔细数一数古代,才有几本名著啊。

归根结底,明朝人以写为耻,鞑清更是大搞文.字.狱,不允许写。

这就导致了,瑰宝是有,但真的很少。

明朝进士,哪个不是学富五车之辈?

那种流传千古的,可以说是手到擒来,只要皇帝喜欢,会瞬间泛滥。

华夏文明在不停断层,远远不复汉唐之风。

朱祁钰想扶起大明的文化。

“,戏曲,朕都喜欢。”

“从宫中兴起,传于民间,甚于唐宋,可否?”

朱祁钰豪迈。

又讨论些琐事。

便下了朝。

刚进养心殿,朱祁钰就收到了覃礼出使朵思的奏章。

还有就是欧信请罪奏章。

“欧信糊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