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用砖头蹭头皮大侄子叔这是帮你(5 / 7)

梁谷听到了里面的惨叫,快步进来。

刚巧看见廖承宗割鼻子,来不及制止,又听廖承宗让其他人割鼻子,顿时道:“别耽搁提督的大事!”

“小的知错!”廖承宗乖巧地跪在地上请罪。

其他人一听没事,心放进肚子里。

梁谷却道:“迟到的人,负责搬运东西,耽搁了提督的大事,你们的狗命算个屁啊!快点!”

这支队伍刚刚组建,刑罚过于严厉,会让人逃跑的。

廖承宗不停磕头。

他算知道当官的爽了。

这才叫权力。

绿林那点权力算个屁啊。

看看三爷,豫东第一快刀,算个屁啊,他一个小旗都能割他鼻子,还不犯罪。

当锦衣卫实在太适合他了。

朱仪满脸疲惫,行船是一件非常枯燥,而且难受的事情。

因为船支在水上漂,吃喝拉撒都在船舱里解决,味道可想而知,关键没有娱乐活动。

时间长了,人会憋疯的。

而且,船支在江上行驶是不稳的,摇晃是常事,碰到风浪简直是晃个不停,非常非常难受。

等最后一个人上船后,朱仪才登船。

金忠和马瑾都给年富写了信,年富已经在找银子了。

而在宫中。

二月底,春暖花开的日子就要来了。

朱祁钰每天处置大量的奏章。

非但不累。

还怡然自得。

一天不看奏章,他都难受。

河南境内的河流陆续解冻,从江西的运银船,终于不用倒林聪一手了,直接穿过河南,就能进入北直隶。

“诸卿,又要征召民夫去热河赴劳役了。”

在养心殿里,朱祁钰召集重臣议事。

山东的朱英上书,说山东粮食不够吃了,请中枢酌情调配一些,还有就是盐短缺,都请中枢调配。

“陛下,山东缺粮缺盐,不如今年不给发钱了,给发粮发盐,如何?”

王复第一个说。

王竑已经持天子剑,去南直隶做钦差大臣去了。

“可是发盐引?”

胡濙皱眉:“陛下去年欲裁撤盐店,就是因为滥发盐引,导致百姓拿着盐引反而兑不出盐来。”

“明明是良政,如今却变成了恶政。”

“老臣认为,陛下既然犁平天下,不如重整盐政!”

胡濙开口就是马蜂窝。

天下最难管的就是盐政。

关键这个马蜂窝,直指南直隶。

朱祁钰看不懂胡濙出招。

养心殿一时静默无声。

“老太傅,您这是何意呀?”岳正小心翼翼问。

“盐铁,事关国家命脉,必须牢牢掌握在朝堂手中。”

“太宗时设官店管制盐粮。”

“但发展至今,官店已经是地方贪污之根,盐商反而靠着官店,大赚特赚。”

“自古以来,整顿盐务,便是重中之重。”

胡濙跪在地上:“老臣认为,中枢派人去两淮,整顿盐务,犁清盐税,清理盐政。”

明白了,胡濙这是为王竑巡抚南直隶做遮掩呢。

告诉南直隶士绅,皇帝是奔着盐政去,你们不用害怕,不要造反。

朱祁钰心领神会:“整顿盐务,需要能人啊。”

“老臣举荐练纲!”

胡濙也趁机拉练纲一把。

没有他的奏章恶心陛下,大家还怎么看热闹呀。

“练纲还是去广西吧,广西更需要他。”

朱祁钰可不让他去南直隶,一天天没头没尾的上奏章,朕看够了。

去广西就安静了,工作压力大,又距离京师远。

胡濙忍俊不禁。

“诸卿可有好人选?”

巡盐是重中之重,朝堂运转,都要靠盐税支撑。

大明闭关锁国之后,财政来源主要就是农赋和盐税。

“微臣有一人选举荐。”

王复忽然道:“陛下觉得尹直如何?”

朱祁钰笑道:“王卿,你可几次举荐尹直了?这尹直给你灌了什么迷魂汤啊?”

“回陛下,尹直其人清正廉洁,颇有才华。

“微臣以为总养在中枢,难以成才。”

“是以数次向陛下举荐,令其去地方磨砺。”

之前治水司设立时,王复也举荐尹直。

如今又举荐尹直。

朱祁钰颔首:“那依卿之言,放尹直出京吧。”

督查盐务是假,不过是给王竑一张遮羞布而已。

算不得什么大事。

盐务是查不清的。

只有将盐,变成百姓随便吃的,谁都能吃得起,这东西就不值钱了,盐务也就能查清了。

但凡是垄断的地方,肯定是一团乱麻,谁也查不清。

垄断,就没有好事。

“诸卿,盐务虽不是重中之重。”

朱祁钰试探问:“但朕在想,能否适当降一降盐价呢?”

“陛下,绝对不可以!”

胡濙第一个反对,朝臣全都反对。

“陛下,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您降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