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医药 释奴 科举,扶持藩国国策不容(5 / 7)

物,全都得懂。

机械记忆的根本就没用,题目出得特别诡异,角度刁钻,若不了解透彻,很有可能掉进坑里。

对于科举出题,皇帝虽没有发言权,但是要过目的,皇帝不满意,直接罢了官职。

景泰四十一年,春闱。

出题人出的题目,过于机械化,皇帝事后看完试卷,直接免了出题人的官职,重新出题,重考。

当时在朝堂上大发雷霆,直说这样的庸才,抓紧滚出朝堂,这等庸才如何治国?

皇帝虽没受过正统皇帝教育,但他从小就读书,这些年奏疏一份没落的看完,肚子里总有几分墨水的。

自己不会写诗,但诗文好坏还是能看出来的。

从那之后,题目变得更加灵活、刁钻,甚至得用诡异来形容,把考生难得想吐血。

而这,恰恰是皇帝需要的,需要人的应急能力,身居高位的官员,很重要的一条是急智。

皇帝喜欢诗词,太子妃精通诗词,每次有宴会,皇帝就会把太子妃诏来,吟诗一首。

还出资为太子妃办了个诗词比赛,每一首诗词他都看了。

他经常感叹,大明为何没有李杜那样的诗才啊。

当时首辅王竑,跟皇帝说,大唐诗人如此多,因为写诗和政治挂钩,会写诗的人就能当官,所以文人挖空心思写诗。

如今大明,以经义为重,所以文章写得好的比较多,诗词并不擅长。

景泰四十四年科举。

增加了一道题目,写诗词,限定题目,现场做一首诗,题目分值不高,也是官方鼓励民间读诗写诗。

皇帝迫切希望大明能重现唐宋诗词盛况。

说实话,皇帝看不上外国文学。

那都是打油诗,现代话,没意境。

民间是一边读一边鄙视,这东西确实登不上大雅之堂。

甚至,民间老学究认为新文化运动,和外国文学有直接关系,扬言封禁外国文学。

皇帝并不反对各国文学,都是好东西,多学点总没坏处。

但他还是喜欢古诗词。

奈何自己不会写啊,儿媳妇会写,但写不出气势磅礴的诗句,皇帝引为叹息。

景泰四十年时,皇帝出资在宫中办一场诗会,让宫娥、女眷,朝中官员女眷全都参加。

皇帝和百官坐在殿外,听这些妇人吟诗。

可惜的是,皇帝没找到大明李清照。

之后每年,皇帝都会办一场帷幔诗会,参会的都是女人,即便是皇帝,也只是在殿外,不方便见女客。

皇帝爱诗却不会写诗,引为天下笑谈。

太子妃的诗才,却凭借帷幔诗会,天下闻名。

朝中重臣皆知,太子妃在宫中地位,比太子都高,因为她老公公稀罕她,连带着她儿子朱佑榶也最受宠。

朱佑榶能立为太孙,和太子妃有直接关系,皇帝儿媳妇几十个,唯独看这个儿媳妇最顺眼。

对于舞弊,皇帝更是零容忍。

以前朝中官员尚能运作一二,但景泰三十五年科举,朝中重臣参与舞弊,所有涉案人员,全部戍边,永不录用。

很多朝中重臣的儿子,考了十几年了都没考上,还在宫中当侍卫呢。

不是进士,就不能当官,这是铁律。

朝中需要的是人才,而不是庸才。

所以说,大明的举人,都是顶尖人才,别说进士了。

大学生批量产出的是工人,真正的人才在国子监。

国子监也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以前是朝臣的儿子,富商的儿子,进国子监深造,就是等着荫官罢了,混日子的地方。

现在的国子监,是最高学府。

进来的都是顶尖人才,出去的都是各行各业的顶梁柱。

截止到景泰五十六年,大明新建四个国子监,加上三京的国子监,一共七个国子监。

大学,要求每个城市,最少一座大学。

太学,则是城市一座。

国子监仅有七个。

大明也不分本科和专科,专科是为了扩大招生罢了,现在大学不缺人,所以不需要扩大招生。

技术型行业,没必要变成专科,这样反而贬低技术型人才的社会地位,使得好人才不肯学技术。

大学和太学是大部分官办,小部分合资的。

中枢对于合资是支持的。

主要是看重各个学宫的师资力量,老师才是宝贝,可那些学宫敝扫自珍,压根不想参与合办。

皇帝也没辙,只能看着学宫干眼馋。

办学宫的老学究,都是一派宗师,比如陈献章,人家对收徒的门槛巨高,可不是一个普普通通国子监学生就能入门的。

而这几年,学宫人才出品率,明显高过国子监。

那些搞科研的学宫,可以算作公司,人家是一边建实验室搞研发,一边开公司赚钱。

这种朝廷也插不进去手。

只有在起步阶段,皇帝投资了一批,再之后就插不进去手了,反倒民间很多投资公司,对这些实验室进行注资。

皇帝一度想增设教育部、医药部,却被朝臣拦下来,内阁八部六寺,已经够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