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阳,内阁次辅。
亲自坐镇六省,难道还搞不起来东北经济吗?
重点是,皇帝想将重工业,大多数放在东北,西北跟着喝口汤。
李东阳带着皇帝给的20亿资金,去打造重工业基地。
重点资源,会放在沈阳、长春、哈尔滨、海参崴、汉城五个城市,附近城市,发展配套产业。
之所以选择这里,也有一个资源的原因。
景泰五十七年,在大庆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油田,同年,在库页岛成功开采石油。
接下来几年,在突厥、鞑靼、捕鱼儿海几个省都发现了大型油田。
有油田,有钢铁,足以支撑东北六省成为重工业基地。
说到西北。
皇帝初期打算以武汉、长沙、南昌、南宁为中心,打造科技产业链,等科技产业链发展起来后,就将次一级产业链,转移到西北。
形成大明西北、中部为一条直线的科技产业结构。
随着西北水资源逐渐充沛。
长安和兰州,成为西北的中心。
长安繁荣了千年,但因为关中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从大明建立后,已经完全衰落了。
而从景泰八年开始,皇帝在西北大面积种树,保护水土,并建造坎儿井,引地下饮用水,逐渐平衡了西北恶劣自然环境。
想彻底抵抗风沙,必须要有充沛的水资源。
随着中华江、鄂毕河的引流,西北水资源丰沛,就具备了抵抗风沙的自然环境。
垦殖司记录,长达五十三年的水土保护,拯救绿洲700万亩,退耕还林,出现1.7万个森林,退耕还湖,出现了127个人工湖,种植树木,达到了140亿株,有效遏制了风沙。
西北自然环境正在逐步改善,起码风沙天变少了,城市恢复了绿色。
在景泰四十年的时候,皇帝提出,保护西北百年计划,从景泰八年开始算,保护西北水土一百年,助力西北恢复盛唐景象。
前几年,中枢决定,引叶尼塞河的水,滋养北方,主要还是滋养关中、山西。
西北治水治沙治土计划,中枢预计投资20亿,根治西北恶劣天气,坚持退耕还林、退耕还湖政策不动摇,让西北再次绿色嫣然,眼光明媚。
皇帝提出,从北方冻土层,运出大量黑土,铺在黄土上,肥沃黄土地的土壤。
保护黄河沿线所有树木,增加黄河沿线树木种植,退耕还林。
随着火车发展,西北地区,转而种植附加值高的产品,比如水果,放弃种植小麦等附加值低农作物。
在景泰四十年时,皇帝提出,每个孩子每天要喝半斤以上的牛奶,吃半斤以上的水果、蔬菜、肉类,保证青少年营养供应,成年人也应大量摄入蔬菜、瓜果、肉类、牛奶等高蛋白物质。
景泰五十年的时候,皇帝提出一揽子菜品供应工程,保证城市居民副食供应机制。
这就给水果发展,提供了良好机会。
随着化学技术的提升,化学技术已经应用于农作物,先是农药、化肥,然后就是改善瓜果品质。
第一个实验品就是西瓜。
景泰三十九年,皇帝斥资1亿,成立食品实验室,主要攻关海鲜、肉类、瓜果、蔬菜的供应难题,包括增产、改良品种、提高味道等问题。
距今已经二十二年了。
于景泰五十九年,第一颗成品西瓜成功,汁水足、甘甜可口的现代西瓜诞生。
没错,以前的西瓜根本就不能吃,只是卖个卖相罢了。
这次改良成功后,西瓜口感和后世差不多,因为有花纹,所以叫麒麟瓜或者景泰瓜。
近两年,陆续有香瓜、苹果、砂糖橘等产品攻关成功。
苹果还是景泰三十年,藩国进贡上来的,但口感很差,这东西也是后来科技改良的结果。
古代瓜果其实都不好吃,都是经过科技改良后,才变得好吃的。
瓜果种植基地,一般覆盖于西域、陕西、河南、山东。
近几年,火车将西北的黄土,运到冻土区,挖出黑土,再用黄土换黑土。
火车昼夜不停,一车车黑土运到了西北地区。
进行售卖。
虽然是卖,但也是半卖半送,皇帝的意思是换土,中枢不赔钱就行。
这些冻土区,不是永不解封的地区,而是在加高兴安岭后,可能会沦为终年冻土的区域。
那些终年冻土区,暂时无法挖掘。
顺便从藩国买回来大批大批鸟粪,用来肥沃土壤。
一车车黑土、鸟粪,覆盖了原本贫瘠的西北地区。
黄土也不是都送去北方冻土区。
更多的送去天津,准备用来填海。
渤海湾很浅,底下用混凝土,做基石,然后就用沙子和黄土填充,沙子不实诚,若有足够的黄土,就用黄土。
西边的沙漠,工人昼夜不停的挖沙子。
装车运过来。
四大工程,预计准备阶段在十年左右,十年后才能开始建造。
这期间,要先为西北换土。
种植树木,保护耕地。
西北换土计划,预计五年内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