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引水 填海 加高三大工程,气温升高(4 / 7)

公里沥青路、21万公里铁路线、加高兴安岭、填平两湾、北水南用、还有乌斯贜铁路,堪称天路,八大工程。

老皇帝也被朝野上下戏称为基建狂魔。

“修了铁路也无用,修好了,也能破坏掉。”

所以,就有了引鄂毕河和叶尼塞河的水入西北的计划。

“更不行,汉民就没有野心了吗?哼,反而汉民最容易造反。”马文升冷笑。

六一.二二三.一四六.一三三

叶尼塞河则往南引,主要是连接疏勒河和弱水。

“仅仅两度,雪山就出现了一个强盛无比的王朝。”

造价又是个大难题。

刘大夏第一个开口:“同样纬度下,欧洲是比大明温暖的。”

大叶尼塞河发源于东萨彦岭的喀拉·布鲁克湖,这里曾经是喀尔喀部的祖地,喀尔喀部被大明灭了后,他们的祖地自然就属于大明了。

“老四,朕让伱回去好好看看吐蕃史。”

而塔克拉玛干沙漠有33.7万平方公里,约有1.81万亿吨沙子。

“大明打不上去,人家却能打下来,如何不会造反呢?”

“换老臣是唐朝人,老臣也想不到,气候因素会促成一个霸主国出现。”

而有了充足的水源,也不担心草原会荒漠化、戈壁化。

专家进行反复测算,反复实验,确定这个项目可行,用一道道屏障,降低来自北冰洋的寒流,升高东北地区温度。

“所以老臣觉得,乌斯贜没有大患。”

“大唐时期的吐蕃,是独立国家,大明的乌斯贜,是大明的一个省,他分裂那叫造反,没有法统的。”

可惜,世界规则改变了,法统这一套不管用了。

朱祁钰让他起来:“朕近来读吐蕃史,发现吐蕃的崛起,和松赞干布和论钦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以前乌斯贜,只是一个边陲省份,战略省份而已。

解决的办法,是老皇帝提出来的,人工降雨。

即便现在,四川和重庆也没有合并。

朱见漭笑道:“爹,天下地图都在您心里,大明每一条街道,您都张口就来,哪里还用看地图呀?您呐就是活地图。”

庞大的青海省,人口居然只有1200万人,比蒙古省还少,因为这里的生态太脆弱了,养不活那么多人啊。

“儿臣遵旨。”朱见漭神情肃然。

大明的唐努乌梁海省,在原有地区基础上,增加叶尼塞河与科尔布多河夹着的地区,面积广大。

“是啊,春暖花开,却要诞生一块绝地。”

猛地,朱见漭打了个激灵:“爹,您是担心雪山成为第二个吐蕃?”

历史上,华夏民族都在填海造陆。

传统的400毫米等雨量线,很有可能发生改变。

只要工程成功,整个河北、山西、陕西将不再缺水。

但大明沙子非常多。

如果加高北方,阻挡了来自北冰洋的寒流,青海温度提升了,乌斯贜的温度估计也会提升。

垦殖司年年植树造林,就说西域省,从收复至今,已经出现了15万亩林带,北面的阿尔泰省,植树面积逐年增加,已经从灰茫茫一片,变成了绿油油的省份。

“刘大人的意思也有道理,没有大患,但小患不断。”

马文升道:“那样的天时地利,必然会叛乱不断的。”

400毫米等雨量线是划分耕地和草原的标准,也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天然分界线。

“还有一点。”

渤海和黄海两个新省,也会有丰沛的水资源。

“只要在大理、四川、青海、西域布置好重兵,乌斯贜就算暖三度,照样脱离不了大明。”

填海石料,其实用西南的山更好,但是,加高山脉需要山,造出新大陆还需要山,石头都不够用的。

最后吐蕃自断臂膀,处死了论钦陵,也导致了吐蕃王朝的衰落。

老皇帝还是看不到。

朱见漭清清嗓子:“办法没有,但雪山温度升高,山上的积雪也会化了,中华江、澜沧江、怒江等多条江水流域要增加了,水资源又丰沛了。”

景泰六十二年,电器应用于填海工程上,大大提升了效率,也在山东建立了十几家火力发电厂。

降雨是水从地面蒸发成水蒸气,上升到大气中,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这些水滴或冰晶聚集形成云,当云中的水滴或冰晶增长到一定程度,其重力超过上升气流的支持力时,就会从云中落下,形成降雨。

圩堤,则用混凝土打河桩,制造出一块空间空间出来,再往里面灌沙子。

朱祁钰笑道:“没错,朕查过资料,吐蕃鼎盛时期,就是隋唐时期,气温比现在高2度。”

“你看着办吧。”

“我大明是统一的大帝国,国富民强,而且,乌斯贜是大明内地,汉臓通婚比较频繁,民间交往极多。”

其实,朝廷的地理专家错误估算了叶尼塞河的流域。

随着可能气温升高,这块十分封闭的地区,极有可能第一个独立出大明,必须得防患于未然。

就是说,河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