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在别人眼里,朕只能保五争三,当不(5 / 7)

集团。

正统朝也开过一次海。

船都没回来,人是从海上漂回来的。

谁信啊?

那是大海,你漂一个我看看。

在海边一个浪打身上,都起不来呢,还从大海里游回来,写童话呢?鲁滨孙漂流记啊。

景泰朝为何能开海。

一是朱祁钰够狠,他杀了多少江南士绅,迁走多少;二是他肯让渡利益,开海不是朝廷开海,而是全民开海,朝廷吃大头,百姓吃小头,朝廷派兵还保护海商。

配套提出的政策,允许经商,允许官员经商。

这才能开海。

划重点,允许官员经商。

没有这条,谁也开不了海,谁开谁死,太祖来了也没用。

就算朱祁钰能炮制十大案,也开不了海,他也得死。

朱祁钰不止允许官员经商,还将江南士绅的家族企业,赏赐给了官员,不止允许,还鼓励你们干。

所以,景泰朝才开海了。

可能有人忘记了,江南第一拨移民,可是不论死活,一艘船上往死里装,不论死活,到交趾多少人算多少人。

后来却忽然变得极为温柔,对待江南移民跟对待祖宗似的。

为什么?

因为朱祁钰遭到了警告。

如果任由他这般粗暴移民,江南士绅估计活不下来几个,所以有些人疯了,警告朱祁钰。

那年,河北大灾,河南洪水,京畿之地震荡。

所以朱祁钰才捏着鼻子认怂,改变了移民方式。

别以为朱祁钰是个仁君。

他选择那样移民,就是让那些人去死。

可,那些人也让皇帝去死呀,所以朱祁钰选择了妥协,从粗暴移民,变成了温柔移民。

移过去的江南士绅,从罪犯变成了人上人,过去是作威作福的。

朱祁钰给了他们那么多福利。

不是白给的。

是因为他皇位受到了威胁。

也从那时开始,朱祁钰就不再是一个暴君了。

从那之后,他做事深思熟虑,挂上了伪善的面庞,开始叫什么天下都是一个汉,华夏苗裔都是我明人,移民是重中之重,移民过程中不能让我明人死去一个!

等等等。

他怕了。

他不是皇位受到了威胁,而是生命受到了威胁。

所以,从那之后他就开始妥协了,当起了圣人,当起了好人,也不再烂杀人了,不再当什么暴君了。

再暴下去,就暴到自己了。

想求活,就得学会配合,学会演戏,你好我好大家好。

话说回来。

大明的脊梁,是从土木堡打断的。

皇帝成了俘虏,成为天下笑柄,皇权丢了,积攒几十年的家底儿丢了,边疆关隘丢了,养了几十年的强军丢了,什么都丢了。

在土木堡之前,大明对外战争中,一直是胜利状态的。

甚至,可以说,漠北诸族被大明打得闻风丧胆,连明军都不见,闻讯就跑,威震大漠。

大明骑兵横扫漠北,约有七八十年的光景。

土木堡之败,连也先都懵逼了,他都没想到,明军这么不堪一击。

从那之后,大明对外战争就变得保守,就是挨揍,一直没站起来过。

所以说。

不是太祖不行,而是他后世儿孙不行。

也是天不佑大明。

大明这个期间,属于处处点背,处处不顺,处处赶上强敌,大明碰上了最强的蒙古诸部,碰上了最强的倭国,又碰上最强的女真,还天灾不断,处处倒霉。

皇帝咋样就不说了,其实历朝历代皇帝都差不多,昏君遍地都是,可王朝兴衰决定的不是一个皇帝,有大环境,有朝臣,有垄断阶级,共同决定的一个王朝兴衰。

也不能说是大明倒霉吧,只能说倒霉事总能赶一起去。

厄运专挑苦命人。

大明每次倒霉,都是一窝蜂似的集体倒霉,什么事都往一块赶。

“你认为,太祖皇帝的国策,是正确的?”

“无比正确。”朱佑梐回禀。

“那朕却常年征战,并没有延续太祖国策,那朕错了?”朱祁钰在考校他。

“皇爷爷此言差矣。”

“明初之时,和现在截然不同。”

“明初之时,国弱家贫,最该休养生息,绝非打仗。”

“而现在,国富民强,战争也是在万里之外的战争,并不波及本土,本土尚且安居乐业。”

“还有一点,就是大明建国之初,赋税全靠农业税维持。”

“而现如今,大明靠工商业支撑财政,现在的财政,是明初是上亿倍,不可同日而语。”

“另一点,则是大明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毕,正是对外开拓的好时机,以原始积累来换取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孙儿以为,国家不能承平日久,便军力废弛,而是应该常年征战,保持军队战斗力。”

“以前我国缺钱缺粮,所以不能支撑久战。”

“现在我国兵精粮足,不止不缺,还富裕得很,恰恰应该多战,多练强兵,让世界永远臣服在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