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给王守仁上上强度,新时代朱祁钰 朱(5 / 6)

,朝中可有人选举荐给朕,让他们来帮朕完善这篇文章?”

老皇帝作弊了。

看完差评之后,破防了。

他也想和那位绝顶诗才的大帝试比高,结果,发现被打脸了,他的理论就是一坨翔。

想修改吧,却发现改不明白。

还得找人帮忙。

雇枪手就雇枪手吧,看来朕这思想圣人,是做不成了,可惜了。

“爹,您身边的王守仁不就是最好的人选吗?”朱见漭纳闷,为何不用王守仁。

王守仁是注定要成圣的,如果他参与了分配论,那么功劳是朱祁钰的,还是王守仁的?

“他公务繁忙,尚且年轻,如何能写得出惊世文章?”朱祁钰不想留把柄,他想自己成圣,不想借别人的光。

“那儿子给您举荐几位大才。”

朱见漭被老爷子一点拨,琢磨着这思想能不能来一个父死子继,老皇帝的理论,他继续完善,变成两代帝王之功。

“分配论是朕的。”朱祁钰板起脸:“朕驾崩之后,你可不许瞎改。”

“爹,瞧您这话说的,儿子一介武夫,怎么改呀。”朱见漭干笑。

“你小子打什么鬼主意,当老子不知道?”

朱祁钰生气道:“这是朕一生心血呀,你却要抢走你爹的心血?你还是个人吗?”

“消消气消消气。”

朱见漭赶紧拍他后背:“爹您想呀,若想将您的思想,成为一个流派,成为我大明显学,需不需要别人帮忙?”

“外人,终究是外人。”

“咱爷俩,才是一家人呀,咱们父子齐心,将分配论,变成一套类似于儒家思想的理论。”

“儿子想过了,前有程朱,现在有陈献章,咱们爷俩也能成为一代儒圣。”

“儿子一介武夫,思想层面远远不如父亲您成熟。”

“所以呀,您将您的思想,传授给儿子。”

“儿子再抄录下来,就如孔子和子贡的关系,您做孔子,儿子做子贡。”

朱祁钰眯着眼睛:“朕也能有一套自己的思想?”

“爹瞧您说的,陈献章能都有,您为什么不能有呀!丘濬都能成圣,您一代千古大帝,为何不能成圣?”

朱见漭道:“儿子跟您说句咱们父子间才能说的话,朱熹凭什么成圣呀?”

“儿子都不服。”

“您的思想,哪里不高屋建瓴?哪里不领先于这个时代?”

“为什么不书写下来,谱写皇明诗篇呢?”

“咱们爷俩也做一对皇帝圣人,如何不妥?”

朱祁钰还真被说动了。

他最后悔的事情,就没留下自己的理论。

其实,他没少灌输思想,民间通用的教科书里都有他的思想,整个大明有他的思想存在。

可是,这些碎片化的思想,并没有组成一套理论!

他也不可能成为程颢、周敦颐、朱熹这样的人,这些人虽然死了,但他们的思想,千古留名。

朱祁钰何尝不想做一个思想家呢?

以前确实不想,现在想了,他都已经九十岁了。

老四提出来的这个想法不错,他来做孔子,老四做子贡。

这样一来,他的思想就传下去了。

“老四,可程颢、朱熹、周敦颐的思想,是本人写的,朕和你,都没有那种文采,如何写出传承千年的思想呢?”

朱见漭嘿嘿笑了起来:“爹呀,事到临头您怎么还糊涂了呢?”

“这东西谁会细究呀,就算细究,思想是您的吧,儿子也参与了吧?”

“就算还有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名字,有就有呗。”

“大不了添上他们的名字。”

“核心思想是咱们爷俩的,谁敢和咱俩争功呀。”

朱见漭也想走老皇帝的路子。

他不敢超过他爹,但想和太宗皇帝一较高下,亲征漠北肯定是没了,郑和下西洋也没了,收复安南也没了,他现在能赶超太宗皇帝的,就是思想上。

太宗皇帝给人的感触,是个蛮子。

我朱见漭可不是,我朱见漭是个读书人,是个思想家。

爷俩一拍即合。

朱祁钰其实想独享思想家的功劳的,奈何他身体不行了,没有余生了,不可能写一本长篇大论了。

让老四进来,纯属迫于无奈。

不过,思想总要传承下去的,若他吃了独食,老四得不到好处,他登基之后,未必愿意宣扬这套理论。

到时候这套理论再传给太孙,老朱家个个皇帝都是思想家。

就是大明理论体系。

天下人必须去学!

本想让王守仁当圣人,当思想家的。

结果,朱祁钰还是给截胡了,他是一点汤都不给别人留呀。

也没关系,给王守仁上上强度,说不定王守仁还能再进一步,原时空王守仁没有敌手,还没逼出完全体。

现在则不一样,前有薛瑄、丘濬、陈献章,现在又冒出来朱祁钰、朱见漭父子档,思想高度节节拔高。

一次龙场悟道,估计不能让王守仁成圣了,那就来两次。

逼一逼他,让王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