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对朕十分谄媚,民间皆骂他,其实他是给朕背锅。”
朱祁钰道:“第二十,是李东阳。”
“李东阳,房谋杜断,我景泰朝是李谋刘断。”
“李东阳你最是熟悉,他的功劳也无需赘言。”
“而且,他还活着,未来排名还会往前走的。”
“第二十一,马文升。”
“马文升本不该排这么远的,以他的能力,进入前十五没有问题,可马文升回到朝廷后,私心甚重,朕不喜他。”
“第二十二,余子俊。”
“余子俊的能力,在于慧眼识珠,其他方面能力反而没那么显著,可他是一个很好的执行者。”
“朝中事情交给他做,朕都很放心。”
“第二十三,王恕。”
“按照功劳来算,王恕是超不过王竑、王复的,可是他活得久啊,朕看他再活三十年都不是问题。”
朱见漭吃了一惊,王恕能过百岁?
“二十四,王竑。”
“朕评价过他,不多说了。”
“第二十五,王复。”
“王复排这么远,朕自己都没想到,王复能力很强,却属于万金油一样的臣子,让他督抚一方,他能做的漂漂亮亮,让他做布政使,也能做的好,让他入阁,他做得也不错。”
“可是,他什么都能做,却什么都不拔尖。”
“军政文诗,样样都会,却样样不精通,也是绝了。”
朱祁钰道:“第二十六,岳正。”
“岳正和王复一样,中规中矩,哪方面都不突出,却什么都会。”
“第二十七,刘广衡。”
“刘广衡输在年纪大上,不不然能更进一步。”
“你对他没有印象。”
“他早年因督抚辽东有功,被朕调回京师的。”
“之后一直在京师佐政,后来被调去督抚山西,却死在山西。”
“二十八,彭时。”
“彭时不是朕的人,朕却高抬贵手,饶了他的性命,他勤勤恳恳的用一生来回报朕。”
“二十九,周瑄。”
“大明法制,俞士悦和周瑄居功至伟。”
“周瑄执掌大理寺期间,鲜有冤案,民间皆说他是周青天。”
“其实朕很讨厌这个名号。”
“百姓推崇这青天大老爷,恰恰说明民间政治昏暗,百姓痛恨,所以才崇拜周青天。”
“如果世间皆如朕所想这般,哪里还需要周青天呢?”
朱祁钰苦笑:“说远了,说回来。”
“第三十,俞士悦。”
“俞士悦不该排这么高的,可他却健全了法制,重新修订的景泰版大明律,他居功至伟。”
“就暂且排这么高吧。”
“第三十一,吕原。”
“吕原,是景泰朝最容易忽略的人,但朕将事务交给他的时候,朕会非常放心。”
“这是吕原的能力,且吕原在朝时,朕非常放心。”
“三十二,张敷华。”
“张敷华的能力,朕始终认为,强于谢迁,他是能做首辅的,可是他为了朕,自杀而死,朕亏欠他啊。”
朱祁钰叹息:“三十三,萧维祯。”
“你对萧维祯的印象很淡吧,朕对他印象也不好,纵然有私心,但也算可靠。”
朱祁钰笑道:“三十四,何文渊。”
“那老头子七十多了,被朕逼着去督抚地方,但那老头子心性非常好,愣是活到了九十多。”
“而且,地方被他治理得还算不错。”
“这个名次,对他来说实至名归。”
“三十五,薛瑄。”
“薛瑄的成绩,主要在学宫上面,反而理政能力,他显得很一般,并不让朕十分满意。”
“可他毕竟是理学大家,排在这个名次,可以了。”
朱祁钰对薛瑄的印象很淡了。
但他的学说,在景泰朝却是显学,因为皇帝喜欢。
“三十六,马瑾。”
“马瑾此人,你并不知道,因为他死的太早了。”
“朕当年派重臣督抚地方的时候,马瑾、韩雍、项忠,是朕认为最有成就的三个人。”
“马瑾排在他们两个之前。”
朱祁钰道:“可见马瑾的惊艳。”
“甚至,若论各省督抚,不要马后炮地看,就看当时的能力划分,朕始终认为,朱英第一,李秉第二,马瑾第三。”
“当时他们的资历都差不多。”
“可见朕当时对马瑾多么寄予厚望。”
“可惜,马瑾英年早逝,不然韩雍、项忠,未必是他的对手。”
朱祁钰有些唏嘘:“三十七,王来。”
“王来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上马打仗,下马治国。”
“朕视他为朕的闻仲。”
“朕将任何一个地方交给他,都无比安心,朕派他去打仗,朕也不用担忧。”
“可惜,朕启用他的时候,他年纪太大了。”
“所以才屈居于此,不然王来绝对能进入前十五。”
“三十八,李匡。”
“李匡是朕最忽视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