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9 章(3 / 4)

发现的一种作物,统共就那么一点点,我叫人去寻也寻不到,先生没听过也是有的。”

孙思邈一愣:“莫非与大豆相似?”

李承乾摇头:“不是哒,土豆比大豆大很多,大豆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土豆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它们不一样哒。”

三人都是一脸懵,不明白淀粉和蛋白质都是什么意思。

李承乾托着小下巴叹了一声,颇有一些寂寥之感:“我的物化生教材很快就要雕印了,到时候一人送你们一本,你们看了就知道了。”

他解释道:“米面的主要成分也是淀粉,和土豆一样哒!”

孙思邈一愣,随后激动道:“此物可代替米面?”

“可以代替米面做为主食,很顶饱,而且产量很高!”李承乾骄傲地说完,又挠挠头,“这里还没种出来,不知道这里产量高不高。”

李承乾有点点心虚,他好像一不小心吹牛啦!

孙思邈和孔颖达没多想,还以为李承乾考虑的是野生土豆能不能人工种植的问题。

孔颖达微微一笑:“我们倒是看过,大致估算了一下,产量确实很高。”

孙思邈很感兴趣地问:“有多少?能有一石半吗?”

一石差不多就是一百二三十斤小麦和大豆,大唐现在平均亩产就是一石左右,每亩多收十来斤都算是高产,值得百姓高兴许久。

但孙思邈也知道孔颖达的为人,是把儒家的内敛谦虚刻到骨子里的,若非土豆产量实在很高,他断不会说出“产量很高”这种话

() (),

?()_[((),

所以就大胆猜测了。

孔颖达微微一笑,说出一个数字。

孙思邈一口茶喷了出来:“你说多少斤?”

孔颖达拿出帕子擦掉喷到身上的水,难得没有计较孙思邈的失态,毕竟他刚听到这个结果时也很惊讶。

重复了一遍:“两千斤。”

孙思邈:“……”

他难以相信,看看李世民,又看看李承乾,却见二人都一脸淡定,李承乾甚至还有点失望。

孙思邈:“……”

他们真的知道两千斤意味着什么吗?

李世民:当然知道了!

不过他想的是,土豆是仙宫出来的宝物,不是凡间的东西可以相比的,产量高不是很正常?

李承乾失望则是因为,这样的土豆在七十八郎那里亩产都在一万斤以上,到大唐缩水好严重啊。

而且这应该代表大唐的最高产量,毕竟用得最好的地,孔颖达照顾得也特别精细,真正到了民间,产量还要缩水很多,可能就只有一半了。

系统安慰他:[宿主不要跟我们比,科技水平不一样。华国那边土豆亩产也没我们高的。]

李承乾:[华国有多少。]

系统:[高的话□□千斤吧。]

李承乾:[……]

李承乾撅撅嘴,不搭理七十八郎了。

他问孔颖达:“你们什么时候算的亩产啊?”

孔颖达回想了一下:“七八日之前。”

李承乾抚着小胸口松了口气:“这几天应该还会长一些。”

孙思邈:“……”

李世民交代二人不要把消息露出去,其实不用他说,孙思邈和孔颖达心里都有数,李世民对他们是放心的。

孙思邈到底见过世面,这会儿也缓过来了,感慨道:“老朽自以为了解天下草木,却不知还有这样的宝物,看来日后需得更仔细些才是。”

李承乾眼睛亮了亮,想起书上说过,有很多作物很早就存在,只是没有引起重视,或者没找到正确的食用方法,所以一直被埋没,他兴致勃勃:“孙阿翁都知道什么植物啊?”

孙思邈:“额……”

这个怎么说呢?

孙思邈捡稀奇的说了几个,李承乾听得津津有味,就是没察觉和作物有什么关系,托着下巴道:“我觉得孙阿翁应该再写一本书,专门写这些植物。”

李世民扯扯他小啾啾:“这个也写书,那个也写书,植物写了动物是不是也要写,你孙阿翁能忙得过来吗?”

李承乾一拍小手:“对哒!就是都要写,写个大唐百科全书!”

这样他就知道大唐都有什么,哪些可以发扬光大,为大唐富强做贡献啦!

李承乾扯住李世民衣袖,眼巴巴看着他:“阿耶,你让人帮孙阿翁修百科全书好不好?”

李世民:“……”

*

初四要开学

() ,

初三这天,

李承乾陪杜荷去找平阳公主学兵法。

李承乾也没跑掉,嘟着嘴和杜荷一起学。

平阳公主给杜荷解释完,看见他这样就笑了:“这么不喜欢兵法?”

“也没有很不喜欢啦。”李承乾挠挠头,“只是我更喜欢物化生。”

平阳公主:“不喜欢,但是学得倒不错。”

李承乾叹气:“学都学了,早点学会早好。”

平阳公主失笑:“我准备收杜荷做徒弟,你要不要跟他一起?”

李承乾瞪圆了眼:“姑母要收杜荷做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