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朱长夜主意,见面重八!
驿站若是连成线了,各地方也会发信件,累计起来,爷爷您觉得这收入,是不是就可观起来了?”
“而且驿站发的信件,譬如应天到华亭,那是不是沿途的镇江、丹阳、苏州等各府都是顺路的,这些顺路的,是不是又可以合并?这样收入增加,成本是不是还在锐减?”
朱元璋听着,渐渐的眉宇舒展,眼中带着一抹炙热的光芒,咂摸咂摸嘴道:“不错!”
朱雄英搓了搓手,见老爷子一脸认同,然后道:“这个其实师尊他老人家,那么厉害,肯定不会白白写这么多东西了。”
朱元璋笑道:“不错,这咱也认同”
爷俩说话间,
恰在这时,毛骧抱着两本书走来。
朱元璋没好气的对朱雄英道:“这是大明时下各地方的风俗地貌财政人口.…你!看完!熟念于心!”
说罢不等朱雄英回复,朱元璋直接离开。
朱雄英挠挠头,也不知道为啥爷爷那么急着离开。
想不明白就不想了。
朱雄英不纠结,随手翻看老爷子送来的两本书,一本叫《钦依直隶均平录》,还有一本叫《洪武会计录》。
这两本都是史馆珍贵的政治史料,记录了洪武二十五年各地物价、人口、劳力分布、财政收入方式、各色目人统计。
当然,还有各地的地理位置、寺庙、田产、荒地、府州距离、学校等各种风俗地貌应有尽有。
这是时下最完善的洪武初期史料,没有比这更加真实的反映时下政治经济状况。
可以说,除了军事机密之外,这两本书几乎囊括了天下大小形势。
朱雄英认真观看起来。
这是最宝贵的财富,因为了解它,就能对洪武朝所有脉络,有个直观清晰的认知!
比如方才朱雄英在和朱元璋讨论的时候,许多地方人口和各地距离,他就说不出来。
朱雄英咂摸咂摸嘴,眼中放着精光,“这可是个宝贝啊!”
当然是宝贝!
这两本政书,就算在皇宫政堂,都不是随便什么人可以翻阅的。
就算是皇子皇孙,也不是轻易可以动的!
朱雄英现在的认知,都是基于应天府之上,其他地方都两眼一抹黑,尤其北疆。
譬如北平、大宁等各重镇,他都有个全面的认知,好防范于未然。
渐渐的,阳光从天空中折射下来,消融了些许寒气,朱雄英捧着两本书,坐在门槛,对着暖阳,开始津津有味的读起书来。
另一边。
皇宫。
谨身殿。
朱元璋闭目沉思,在等着傅友文、詹徽和兵部尚书赵仁觐见。
未几。
三位大臣来到谨身殿。
“吾皇万岁.…”
朱元璋不耐烦的打断他们,道:“成了,成天万岁万岁的,谁他娘的能活到万岁,扯淡玩意儿!”
三位大臣讪讪然,心里也有些忐忑起来。
他们不知道朱元璋召见何事,现在也摸不清楚朱元璋是喜还是怒,只能恭敬的垂头站在一旁。
朱元璋看着三人道:“咱听个想法,你们也听听,看看能不能成。”
三人顿时竖起耳朵,表情认真。
朱元璋道:“江南之地,驿站闲置成风,每日耗费成本不知几何,今欲改驿站为官民两用,有传情携物之便,利百姓寄以言情之利.…”
众人侧耳认真听着,朱元璋则仔细将朱怀关于改造驿站的构想,一点点描绘出来。
等朱元璋说完。
三人皆有些沉默。
他们听的很认真,尤其朱元璋开口,他们更将每个字都仔细听在脑海里。
这里面的构想,许多都还不完善,都还有缺陷,或者很多都有待商榷,但这些都不妨碍其核心思想的利处。
可谓有利有弊,有豁然有不解,有惊喜有迷惑。
傅友文是户部侍郎,他沉思一番,才小声开口道:“启奏陛下,臣斗胆敢问,此建言是谁提出来的?”
朱元璋看着他,道:“说说看法。”
傅友文一惊,心里有点想法,莫不又是太上皇说的吧?
他现在也摸不透,朱元璋对此事什么看法,只能中规中矩的道:“驿站乃朝廷所立,用于传递军国大事,若是贸然对民间开放,官民不分,似乎容易酿出事端,此不利也。”
朱元璋蹙眉。
傅友文则继续道:“但不可否认,驿站发展至今,于江南之地却有许多闲置,白白耗费国家财政支出,譬如陛下刚才说的,将驿站开放成客栈,此妙矣。”
“此番收取费用后,如此一来驿站不但不用花钱贴补,反而可能会有些许结余。”
“国朝每年耗费驿站的维修、人工、畜牧等开支,少说四十万两白银,若是能让其自给自足,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朱元璋点点头,又问詹徽道:“你是吏部尚书,你也说说。”
作为领导,要懂得倾听,万事毋需亲力亲为,让这些人将其完善,朱元璋只负责总结即可。
詹徽道:“臣附议傅大人所言,但臣依旧不解,若是将驿站作为民间传递货物信件之用,岂不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