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三章 行家里手
来看,那就大得不像话了。
实际上这个军徽加上插座儿的尺寸有八米高,直径是六米。
整个是用四毫米厚的铜板,分段打制成的。
军徽上有许多麦粒和麦芒,得靠铜匠们用铁锤和钢錾一点一点儿敲,然后鎏金,再组装在铁架上。
孙师傅他们总共几十个工匠,就凭着几十双手,把那军徽打造的精细入微,看上去如同浮凋。
这在世界范围都堪称首屈一指的绝技。
想想看,就这水平,孙师傅要再捡起当年造车厂的那点小活儿还算事儿嘛。
这就跟张大勺想要随意做俩小凉菜儿下酒差不多一个意思。
所以说,孙师傅挑头,拉着自己过去车行同事的几个老哥们,一起做出来几辆三轮车可太精致了,太讲究了。
几乎完全复原了当年“懋顺车厂”最高档的车子,是一点不带走样的。
尽管做这种车,费工、费时、费力。
制作周期长,铜作、木匠、漆工、机械工都得用上,得好几个人合作才行。
最后因为还得添置买料,买不少现成附件来组装。
这样造价就高了,一辆车恐怕得耗两辆车办的价钱才够。
也就是说差不多八九百块。
可实打实的,真没有花钱的不是。
宁卫民一看见这车的外观,俩眼珠子立马转不动了。
而再等到亲身体验了一把,让小陶蹬车拉着自己转了一小圈儿回来,他就更是心花怒放了。
说白了,“屁颠儿屁颠儿”这句话可太形象了。
在宽阔的马路上,他人仰靠在车上,一熘烟儿似的平稳向前。
车蓬子一支,就能遮着老阳儿,再被小风儿一吹,看着繁盛的街景儿,那滋味美透了。
这一路更是赚足了回头率啊。
尤其是到了闹市地区,不但老外碰见这车都“卡卡”拍照,就连好多老百姓还以为这是拍电影的道具呢。
老有人过来搭话,问他们是哪个电影厂的,一会儿要拍什么电影。
嘿,这就足以证明三轮车的吸引力啊。
所以试车回来之后,宁卫民当即决定,就这么地了,就照这样做吧,先做个五十辆车再说。
不是为别的,他主要考虑像孙师傅这帮老手艺人可都到岁数了。
真哪天干不动了,或是不想干了,他还能到哪儿找这样的好手艺啊?
说白了,过了这村儿也许就没这店儿了。
要想以后不抓瞎,那现时就得多做几辆,以备不时之需啊。
至于车多了,一时用不了也没事。
万一哪辆车有了毛病,不也好有个替补吗?
可反过来,连罗广亮带小陶,还有造车的孙师傅却无疑是被这阵势给吓着了。
听宁卫民报出来要的数目,这几位下巴差点没掉地上。
尤其是老师傅,他还一直以为罗广亮他们几个就是要造几辆拉拉客人,挣几个小钱呢。
压根没想到他们会出手这么大,完全是铺天盖地的气势。
当然了,也没人会嫌钱烫手的。
老实说,这位孙师傅虽然是六级工匠,可退休的日子并不富裕。
不为别的,生养的孩子忒多了。
饶是老爷子上班的时候能挣八九十,可子女们的好几张嘴就把当老子的给吃穷了,这么多年就没存下钱来。
退了休也一样。
工资变成了百分之七十,孩子们尽管都成家了,可还得给孙子、孙女贴补,而且还不能厚此薄彼。
也就是干这行的手艺人筋骨都好,老爷子的身体挺硬朗,还能外头摆个修车摊挣几个补贴家用。
否则,孙师傅的健康要有点毛病,这日子就更难过了。
那不妨再想想看,这样的家境。
如今听宁卫民要买这么一大批车,提前先给一万块的定金,做十辆结一次账。
价钱上不计较,也不强求一味的快,只要保质保量。
那孙师傅是个什么心气儿?
一辆车他们老哥儿几个能挣小二百呢,一个月弄十辆车就是两千啊,不比摆摊修车可强多了。
而且宁卫民说日后还要长期聘请孙师傅他们,负责维修。
那必然是给老师傅高兴坏了。
于是孙师傅也没多犹豫,看在大团结的份儿上,就是爽快的一拍胸脯。
“得嘞,你这活儿交给我,你就放心吧。我保证一定加倍精心,把每辆车都给你做漂亮了。”
跟着还额外提醒了宁卫民一句。
“哎,对了,小伙子。你这光花钱造车还不行,你要真想开车厂子啊,还得让人给我找块地方。我这儿啊,两辆车放着就到头了,给你做车不难,可难的是没地儿存放啊。要依我看哪,你要不差钱,最好能买个大点的地方,得足够安置下这些车才是。说实在话,你也只有集中起来,才能统一调配,方便修缮和使用。否则要是保养不善,毁了你的车可就不值当了。”
这话说得肯定有道理。
宁卫民立刻点头,虚心接纳。
“您说的是啊,老师傅。听您的,这事儿我一定尽快办好。”
跟着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