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四一章 太史慈来投
蔡邕的到来,没有出乎王言预料。
人是中平二年(西历185年)秋到的,名是中平三年春广传汉地的。从那时候开始,便陆陆续续的有人往辽东来求学。
其中值得称道的,便是名士邴原与管宁来游学避难。此二人与名士华歆合为‘一龙’,就是说这三人加一起是条龙,在东汉文坛有名声。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
华歆和管宁的段位都不低,他们俩跟卢植、郑玄等当今大儒是同门师兄弟,其中管宁还有个成语,叫‘割席断交’。说管宁和华歆俩人读书,有达官显贵路过,华歆看热闹去了,管宁不愿意,就把席子割成了两段,说‘汝非吾友’。
邴原当然也不差,是属于曹丕的班底,多有倚重。若不是邴原死的早了些,待到曹丕上位,这种潜邸旧臣,自然是飞黄腾达。
除了这三人,还有名士王烈,闻听辽东为乐土,又有大儒蔡邕在此,也来此游学避祸。他师陈寔,这也是相当牛的一代大儒,还是混颍川的,那里的名人多如牛毛。梁上君子、先见之明,都是从陈寔这来的。后来,老曹曾多次征辟王烈,只不过因为公孙度的关系,没放他走,最后病死辽东。
这些人都是原本就来辽东的,不过那是在公孙瓒当了辽东太守,仁政广传海外,这才使得许多人去辽东避祸寻清净。有人想要乱世实现抱负,但总有人是想在乱世中保得家人平安。
但凡有点儿见识的,都能看出现在的大汉处在崩溃的边缘,洛阳天子早已对天下失去了掌控。天下烽烟再起,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现在适逢大儒蔡邕避居辽东,甄氏又把王言这个出身黔首的黄巾反贼炒的沸沸扬扬,而且经过一段时间,新书的流传消息也广为人知,文房之宝的风雅,也被文人搞了出来,很多人都是想来辽东看看的。
一来做学问,二来看看书,三来也是实地走访,了解一番王言这个黄巾反贼,名声那么大,到底是个什么水平。
所以如同王大将军所想的那般,辽东文气愈盛。为此,王言专门抽调人力,用了两年的时间,在徒河城东建立起了藏书阁,名曰‘文昌’。
这时候的文昌阁,已经不是先前王言规划的那个了。工程更加的大,虽然算不上奇观,但是耗用的人力物力,几乎也是现在辽东能承担的极限了。
之所以如此,当然主要还是因为目前的人力能种的地,已经开发完毕,再开垦更多的土地,现在的人力已经不足以支应。而且王言已经开放了市场,允许人们自由贸易,只对粮油盐铁等物资实行管控,做生意的主体是将军府,其他的衣服、鞋帽、酒肆、餐饮、皮草、山货等等已经全部开放。
主要的经济中心就是徒河,其他城市也有贸易活动,只不过除了阜新以及襄平两地,其他的地方则是差了很多。这是因为阜新、襄平是前出所在,外面都是没有归附的汉民以及乌桓人,不想走远路,自然也就在这两地进行交易。
但是王言也有限制,因为商业流通,造成人员流动,验传这种古老有效的制度自然也被应用,小孩子都得有身份证。而且他造纸、印刷技术高,想仿制身份证那是不可能的。同时禁止商人北上,只能让北边的人过来贸易,交易还是用将军府印发的纸钞,对北方进行经济控制。
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王言调动了民力,给他们发工钱,搞起了建筑。不止如此,现在的兴修水利、修建道路等等工程,都是一直在进行的,也开始发起了钱。
钱的锚定是粮食,辽东的粮食这几年一直在丰收,进口的粮食也堆积如山,很好的撑起了粮食的稳定。所以基建拉经济,活跃治下经济发展,也就成了必行之举。
当然王言肯定是早都想到了这里的,之所以换建筑方案,还是考虑到了老蔡的意思。这个建筑,老蔡提供了不少的思路……
文昌阁占地百亩,用料为砖石巨木。考虑到采光的问题,没有建为一体的宏大建筑,而是盖了三栋三丈三的高楼,合天地人三才。穹顶以及墙壁开窗,具是明亮的落地窗,其间雕梁画栋,华丽非常。
三栋楼中间的一片地方,则是盖了亭台楼阁,游廊水榭,又弄了许多辩经讲学的场所,装饰也是十分的高端、大气、风雅。
王言掌握的竹简,全都存放进了文昌阁收藏养护,这些都是原版书籍,全是手书,许多的竹简,因为常常为人翻阅,都磨出了包浆,还是相当珍贵的。后来翻印的书籍,基本就如两千年后的图书馆一般,用着一个个的书架,成排的放着。
就这个文昌阁的规格,以及装潢的违制,已经足够砍头了。不过王大将军虽然是辽侯,但谁也没拿他当侯爵看,都是看反贼呢,他哪在乎那许多。
文昌阁当然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为了室内的采光,弄了许多玻璃,即便再有通风之法,夏秋之时也是热极。当然在制冰之法的加持下,这也不算什么问题,花不了多少钱。
总的来说,还是十分不错的。
王言要做的工作,就是每日接见一下来游学的士子,聊聊天,探探虚实,浅浅的给灌输一下他的想法之类的,正经的王大忽悠。
士子南来,须先于馆驿暂住,因为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