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就挺适合来我们吏部的” 见房玄龄开口,旁边的长孙无忌也笑着打趣了一句。 那个李义府虽然年轻,但主持大唐晚报这么久,在配合朝廷的宣传上,拿捏的竟然恰如其分,有时候,连他都不得不赞许几分。 若是一位宦海沉浮多年的老人,他觉得还算正常,但李义府分明是一个连科举都未曾参加过的年轻人,这份悟性,就真的是很不简单了。 见他们两个说得热闹,李世民也不由心情大好。 “你们两个倒是好眼光,不过我看十有八九也是没戏,那李义府能不能来,恐怕朕说了也没用,这事,你们得找子安——” 说到这里,李世民乐呵呵地道。 “这李义府可不仅仅是他的爱徒,还是他大唐晚报的顶梁柱,你们把人给他挖走了,一时半会的,到哪里给他再找这么一根顶梁柱去”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也就是这么随口一说,凑个趣儿,也没真想着能把李义府给要过来。毕竟,身为陛下的心腹肱骨,他们也知道,这事绝不可能。 大唐晚报何止是王子安的产业啊? 那也陛下的产业。 自大唐晚报发行以来,为陛下办了多少大事? 有心人,心知肚明。 陛下对那个大唐晚报有多重视,只要不瞎,谁都能看得出来,他岂能允许别人把李义府这个顶梁柱给挖走? 几个人,正说笑间,就看到李孝恭拿着一沓纸张,脚步轻快地从外面走了进来。 “启禀陛下,本次春闱,评卷工作已经全部完毕,按照陛下旨意,此次共录取进士科36人,明经科78人,明算科152人,明法科” 抡才大典,乃是国之大事。 李世民一脸认真地听着李孝恭的汇报,时不时地微微点头,表示赞许。 “另有吏员科总计786人” 说到这里,李孝恭不由微微停顿了一下,补充道。 “微臣虽然已经让人尽量择优录取,但这些人报名的人,大多是家境贫寒的子弟,其中学问精到者就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人,学问普通,甚至有些只能算粗通文墨” 说到这里,李孝恭都快说不下去了,如果不是李世民一再强调,要降低标准,多录取些人,这些人,他还能再砍去三成中的两成。 李世民笑着摆了摆手。 “无妨,总比现在那些不通文墨,不识律法的地方胥吏要好,先下方到关中各县,锻炼一段时间,看看效果再说” 见李世民这么说,李孝恭也不好再说。 毕竟,招收吏员科,这是当初子安提倡的,陛下和朝中几位宰辅共同定下的调子。 “本次录取的所有人,名单都在此处,请陛下过目——” 李世民伸手接过来,仔细地翻阅着手中的花名册。 忽然,他的目光在其中一个名字上停顿了一下,忍不住轻声念叨了一句。 “庐阳徐德志——这个名字,我好像在哪里听说过” 见李世民主动问起,长孙无忌忍不住小声提醒了一句。 “就是那位为王俨歌功颂德的” 李世民不由恍然大悟。 想起来了,就是这个货,在自己面前,信誓旦旦地保证,王家世代公卿,王俨更是忠厚君子,绝不能做出那等贩卖人口,害人性命的蠢货。 二话不说,提起手中的毛笔,把庐阳徐德志的名字一笔抹去。 “这种是非不分,人云亦云的蠢货,要他何用?往后再顺延一个名次吧——” 陛下亲自废黜一个科举名额,自然没什么好说的。 别说是这种名不见经传的,就算是天下闻名的大才子,那也是没办法的事。 李孝恭当即捧着名册又出去了。 有了陛下的御笔钦点,马上就可以张榜公布了。 耗时一个多月的科举考试,终于要花开结果,自己也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鸿升酒店。 徐德志正一脸喜气地和几位一起前来赶考的同窗好友举杯痛饮。 “各位仁兄,今日早朝之后,估计就要张榜公布了,从今而后,我等终于也要鱼跃龙门,大张宏图了——” 说到这里,他端着酒杯,站起身来,目光从几位同乡身上一一扫过。 “诸位仁兄,来,满饮此杯,苟富贵,莫相忘” “苟富贵,莫相忘——” 几个人纷纷起身,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这几次,这种类似的酒会参加的多了,大家说起这种话来,顺溜的很,而且语气诚挚,听起来跟真的一样。 至于信不信,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反正大家都这么说,谁也不会拆穿谁。 几个人纷纷扰扰地坐下,旁边一位面白无须的,眼窝都有些陷进去的年轻公子哥,有些艳羡地看着徐德志。 “小弟这次恐怕是要白跑一趟了,不过我三舅妈家的七表叔的大舅哥在礼部当差,据说这次徐兄考的却是极好,必然是已经高中了的” 此言一出,所有人眼中顿时流露出羡慕敬佩的神色,再次纷纷起身敬酒,态度明显又比刚才热忱谦恭了几分。 徐德志虽然嘴上谦逊不已
第655章 春闱张榜了(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