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理清税制
地盘剥老百姓。
他们征了百姓二石粮,却只给朝廷一石,到最后骂名却由朝廷来背。
这种现象除了在洪武年间被整治,其余时间无不如秋后蚂蚱,越蹦越高。
哪怕如今,朱允炆仅当了两年皇帝,地方上的官员就已经开始吃的脑满肠肥了……
“还是得培养足够多的基层官员,决不能继续依靠胥吏和地方乡绅了,另外币制更替也得加快。”
看完了户部的文册,朱高煦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
他简单算了算,以当下大明耕地约四亿亩来算,即便每亩亩产只能达到一石,可只要能收上来十税一,朝廷就可以从耕地之中获得近四千万石的粮食。
可是只要是粮食,就会有“淋尖踢斛”这种事情发生。
这种事情发生的原因是因为底层胥吏和官府贪官狼狈为奸,以公谋私所致。
这种事情不管怎么换人,还是会发生。
如果想要尽量避免,就应该从实物税改变。
另外,户部定下的摊派也有很大问题,各省的摊派朱高煦仔细看过,山西定的太高,浙江、江西定的太低。
但是加税确实不可取,因为户部分“上、中、下”三户这个步骤有太多可人为干涉的情况了。
户部这么分,是因为地方官府确实流官不够,只能让出一部分利益给地方胥吏,使用他们在地方权力来收税的同时,也便宜便宜他们。
不过,朱高煦不打算便宜这群人,他打算花十几年时间,一点点的耕耘地方税收,并且一点点拔出胥吏系统。
大明六千万百姓,只要能维持三十万人的基层班子,实际上就能控制好大明。
这三十万的班子,朱高煦已经凑出十分之一了,现在他要做的就是继续等待,然后加大力度。
只有有了足够的基层官员,他才能保持一套长期看来廉洁有效的税收体制。
单说朱元璋规定的这套体制,本质上没有什么太大问题,除了摊派有些小问题外,最大的问题还是乡绅胥吏插手太多,致使人越多的地方,税收越难收取,越容易拖欠。
朱高煦不可能推翻自己的统治,但开启民智不等于要推翻自己的统治。
他要把封建腐败的乡绅胥吏扫除,更换上属于朝廷的官员。
用枪杆子加笔杆子,他就不信自己弄不过这群乡绅胥吏。
想到这里,朱高煦打开一本空白的文册,开始对如何将渤海教育体系范围扩大做出详细安排。
只要有了足够多的人,他就可以不断给官场输送新鲜血液,到时候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识字懂算术的人遍地都是,他还怕官员抱团?
想到这里,朱高煦便开始奋笔疾书。
也在他奋笔疾书的时候,北边的朱棣历经十余日的奔波,总算赶在五月前抵达了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