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可乐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靖难攻略 > 第337章 离经叛道

第337章 离经叛道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问题确实是。”

提起土地,朱棣也表情渐渐凝重起来,并对自己这次北巡的经历和调查结果说出:

“你那新政办的不错,俺倒是觉得可以在日后推广开来。”

“俺对河南、北平、山东的百姓做了个对比,朝廷给三省百姓定下的定额田赋都不高,算上杂项也基本不超过十五斤。”

“只是到了下面那群贪官污吏征收的时候,十五斤税粮可以想办法盘剥出三十、四十斤。”

“你的新政若是能推广开,那大明朝这五亿亩耕地,起码能交上来六七千万石田赋。”

说到这里,朱棣拍了拍朱高煦的肩膀:“老二,你真像俺。”

“您这是夸我还是夸您自己?”朱高煦一脸疑惑,但还是对朱棣的话做出回答:

“我也想把新政推广,不过现在底层的村官不足,所以即便执行新政,也改变不了现在的情况。”

“今年毕业的学子数量,仅能维持山东官学的第二批教习,保障第二批入学学子的读书问题。”

“那辽东的学子呢?”朱棣询问到了关键,那就是相较于渤海外,数量更多的辽东学子。

“据俺知道的,辽东的第一批学子有十余万对吧?”

朱棣询问朱高煦,朱高煦闻言颔首:“十万余六千余人,不过其中十六岁以上的只有六万余人。”

“他们会在明年年末毕业,但同时永乐五年二月山东入学学子数将达到二十四万。”

“这六万学子需要留下三万在山东教学,剩余的三万则是派往四川。”

“四川?”朱棣愣了一下,朱高煦则是点头:“对,四川。”

借着这个机会,朱高煦将自己派遣蹇义去四川,准备将四川作为南方新政试点的事情说了出来。

“蹇义那人俺记得,很不错,为官也十分清廉,这很难得。”

朱棣对蹇义记得清楚,主要还是蹇义在洪武朝就以清廉闻名。

只是大明的官场不是那么容易的,除了海瑞这种人,其余人即便是清官也会被污浊,哪怕像蹇义这样的人,有些时候还是得与一些拉帮结派的官员委曲求全。

这次蹇义答应做新政官员,这就说明他要与曾经的那些关系做个了断了。

单从他的做法来说,很值得钦佩。

“四川才二百余万人,你要派三万官员去?”

朱棣疑惑看着朱高煦,可朱高煦却道:“这么做是为了让四川尽快恢复到两宋时的繁华。”

“这三万人除了要在当地充当官员胥吏,还需要走山访水,把各地废弃的水利情况都记录下来,带着百姓们将这些废弃水利重新梳理修葺。”

“如果四川能恢复到两宋时期的情况,那每年能缴纳起码三百万石税粮,能支撑起云南继续向西南开拓的脚步。”

当下的四川,等于除去川西的四川加重庆和贵州、及云南滇东北地区。

按照后世的经验来说,这么大块地方能开垦出一亿七八千万亩耕地,单水田都能达到八千万亩。

然而在当下,它却只有一千三百余万亩,每年税粮被朱高煦定额为二百万石。

“这事情你看着办,总之这学子你要派往的话,最好先给北方收拾好。”

朱棣个人还是喜欢待在北方,因此在了解底层官员胥吏的盘剥手段后,朱棣现在想做的就是从他们口中把他们吃下的东西全部掏出来。

哪怕与百姓对三七分,北方的情况都会好上许多,更不用说对半了。

“北方是一定要改变的,我的想法就是南北各自建立试点,然后从东往西,从西往东分别对北方和南方的基层官吏进行改革。”

“不过这个工作量太大,即便是儿臣也不敢确定能否在有生之年完成。”

朱高煦这么说听上去有点谦虚,毕竟光辽东和山东二省学子就九十万,足够取代数万胥吏和上百万的里长、粮长等村官。

然而人是会变得,想要维持高效廉洁的班子,就得不定时的对班子进行突击打扫。

这么来看,九十万人并不能支撑很久,况且这九十万人里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教习。

一开始朱高煦是没得选,所以才把所有识字的学子都当成教习来使。

可问题在于他们本身就是朱高煦揠苗助长的培养起来的“速成教习”,许多人自己的知识都不够巩固,一直采取这个办法维持下去,那肯定会出现路子走歪的事情。

正因如此,朱高煦才会开设太学,才会在太学传授新的知识。

他现在希望的就是太学学子成长起来,然后作为大明不断进步的最高学府来带领大明的教育体系走回正道上。

“学子多了以后,朝廷的开支也会逐渐增大,如今维持山东和辽东的学子就学,每年就需要支出近百万贯。”

“因此儿臣想,教习还是得精练些,让太学毕业的学子在地方上兴建中学,采取五年教育,进一步培养学子。”

朱高煦说着自己想法,可朱棣听后却皱眉道:“按照你的说法,这官学和中学读完就十年了。”

“十年时间,有几家百姓能供养起十年不事劳作的学子?”

朱棣不懂教育体系,但他知道百姓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