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吸血盛宴
成功的欣喜中。
大朝会在这件事情后也举办的很快,不过半个时辰便走完了剩下的所有流程。
朱高煦起身离开后,群臣山呼万岁,高唱千秋。
直到朱高煦带着朱瞻壑坐上步舆,朱瞻壑才开口询问道:“父亲此前都不答应修建江南铁路,如今怎么突然答应了?”
朱瞻壑记得自家父亲说过,发达地区的铁路与落后地区的铁路一旦联通,如果朝廷控制力度又刚好下降,那人口便会源源不断的涌向发达地区。
这种情况,对于大明当下地方疆域不稳的情况并不是一件好事。
“北方和西北已经稳固,只要西南不出乱子,江南修建铁路便不会有什么。”
朱高煦回应的同时看了一眼朱瞻壑,叮嘱道:“一昧索取只会让百姓积怨,朝廷过去六十年向江南索取了多少赋税,你心里应该有点底气。”
“早年有水利工程,百姓对于朝廷的怨言还不算大,如今水利工程渐渐完善,只剩下维护,那江南百姓自然会将目光投向其它。”
“江南铁路迟早得修建,趁此机会修建,总比将来没了钱再修建要好。”
“何况……”朱高煦顿了顿,饱含深意的看了一眼朱瞻壑。
“将财富集中到一处处理,总比跑来跑去要容易许多。”
朱高煦的话让朱瞻壑恍然大悟,人口集中就是财富集中,而财富若是集中在江南,那以大明官员与商人勾结的环境,若是日后再兴大案,那只需要在江南兴一场大案,就足够解决朝廷的燃眉之急。
朱瞻壑刚刚明了,朱高煦便对他继续交代道:
“重要的不是怎么抄家,而是再分配。”
“百姓的钱都集中到了这群人手中,而这群人的消费始终有限,如此一来,钱就会被限定在他们手中,花不出去。”
“这种情况下,朝廷若是要对其动手,那动手成功后要做的就是让钱流通起来。”
“兴基建是一种手段,还有官营贷款则是第二种手段。”
“不过这第二种手段若是玩不好,那便会发展成为如两宋官营高利贷一样的恶政,所以需谨慎。”
朱高煦所说的是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新政下推行的“市易法”,所谓市易法就是以略低于高利贷的利息向商户们提供贷款,商户们则以房屋之类的固定资产作为抵押。
不提市易法的高额利息,这项政策本来是一项让钱流通起来,发展经济的好政策。
结果,官员们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强迫辖下商户贷款,有需要得贷,没需要也得贷,朝廷因此收获了一堆烂账。
尽管神宗一度允许商人们将还款期限延长三年,按月还贷,但经历熙丰变法折腾后的开封城百业萧条,无论如何法外开恩,商户们都没有能力按时还钱给朝廷,所以才又有了宋哲宗年间的“大拘掠”。
所谓“大拘掠”,也就是财产大清查和收入大管控,而清查管控的对象,就是那些欠了朝廷贷款的商户。
这次行动中,不管大户小户,一概没收房屋,接管收入,直到他们将欠朝廷的钱连本带利还上。
当然,朝廷是“仁慈”的,特许小户“拘掠一半”,只按欠款的半数进行管控资产和收入。
这件事被谏议大夫梁焘得知后,他紧急上奏劝阻。
他认为把百姓每天的收入都拘掠到朝廷手里,不足的部分再勒索滞纳金,这是在断他们的生计,最后一定是百姓破产,朝廷也收不回欠款,谁也没好处。
也许是觉得上面这些道理还不足以说服朝廷,梁焘又站在朝廷的立场,以“贴黄”的形式从利益角度出发,对奏章内容做了一番补充。
不过这份贴黄的补充,就涉及到了北宋朝廷对天下吸血的手段了。
从这份贴黄中,朱高煦也吸取了不少从对付百官和富户的手段。
这其中内容大概是朝廷是高度优待京师之民,平常日子不怎么骚扰他们,所以京师之中能发育出数百家大姓。
若是遭遇战事,急需钱用,朝廷则可以将数十家大姓弄过来,一天之内就筹足了军费筹。
朝廷养着这些京师之民,平日不动他们,正是为了让他们在这种时候派上用途。
现在朝廷应该好好爱养这些因变法而遍体鳞伤的京师之民,如此再过个一二十年,他们又可以发育成若干大姓,可供朝廷在紧急之时取用。
这份拿“祖宗之法”说事的黄贴,实际上是在劝告朝廷,不要光想着吸血,也得注意造血和养猪。
血造多了,猪养肥了,到了关键时刻再吸血、再宰杀,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有意无意之中,梁焘道破了宋都开封本质。
在北宋治下,开封城富丽繁华了一百六十余年,但这种富丽繁华,并不是自由生长的结果,而是皇权疯狂吸血和官僚消费的产物。
开封是一座没有产业的城市,它几乎完全依赖“官吏兵卒消费”来维持运转。
这一点,朱高煦是在来到大明后,闲暇时翻阅北宋的《东京梦华录》所看到的。
在书中所描述的开封,虽然有着各式各样让人眼花缭乱的奢侈消费,但几乎没提到任何其他产业。
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