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四书已通,八股已掌(1)(2 / 3)

家的事,小的可就不明白了。”

铁牛三缄其口,见自家爷犹豫不决的脸色,遂揣测道:“爷是准备散财消灾么?”

贾琮思索了一会儿,摇摇头:“算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他心下暗叹,自己前世也是普通的农民家庭。

从六七岁就开始拿镰刀割草喂猪,上山放牛,还不时拿锄头下田地。

深知农民的辛苦艰难,如果他当下身负官位、朝中有关系,未尝不能出一臂之力。

列如建立义仓、考察永定河,救救这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

可即便如此,想要指望朝廷拨款,好像也不是那么容易。

“城内的富人们整日醉生梦死,大鱼大肉,城外的难民们匍匐于野。

一日一餐都难得可贵,当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亦莫过于此。”

贾琮忽地咳嗽了几声,只觉那春风倍觉寒冷。

他方才看到了一位冻死的妇人和孩子,被衙役拖向化人场。

在这一刻。

贾琮不得不信天命,其实大部分人的命,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了。

吃不饱饭的和尚“朱元璋”只有一个!

被解雇的驿卒“李自成”只有一个!

包括那不知妻美“刘强东”也只有一个!

在这封建时代,底层人的命卑微如蝼蚁。

那么运?或许可以改变。

毕竟某东子不就是如此么?

可即便是放在后世的盛景下。

这样的人又有几个呢?

“今年好像是壬申年对吗?明年癸酉。

子—午—卯—酉乡试,那我今年就去参加宛平县试。”

贾琮仰望着云卷云舒的蓝空,半响——自言自语道。

这话像是对仆人说,又像是对自己说。

铁牛欲言又止,县试哪有那么好考啊!

当年东府的贾敬老爷、西府贾珠大爷都考了好几回。

不过如今的琮三爷脑袋灵光了,若是能十一岁中个秀才,那就神了。

...........

上学的前一日,贾琮顺理成章的搬出了东路院。

住在三春倒坐抱厦的斜对面的小院子里。

院子虽小五脏俱全,厢房、书房、正堂齐备。

当下和贾赦的关系有所缓和,贾琮亦可不必搬出东路院来,那样王熙凤就管不着他了。

但是,现在的他根本斗不过这个大权在握的便宜嫂子。

人家有老太太宠着呢,那倒不如将计就计,趁此一劳永逸,以绝后患。

书房没有挂匾,需要取个名字。

贾政的书房叫做“梦坡斋”,贾宝玉书房叫“绮霰斋”。

贾琮沉思了片刻,决定给自己书房取名“匪鉴阁”。

灵感来源于诗经:“我心匪鉴,不可茹焉”之意。

今日之夜寒月羞藏于银河,只余漫天星光点点。

贾琮将孟子看完后,颇有些心得,再又临摹一会颜体,便提笔开始写笑林广纪第二部。

然后门外响起了一阵银铃笑声,兄弟姐妹们笑吟吟地掀帘子进来了。

“恭喜琮弟,姐姐恭贺小弟乔迁之喜。”

贾迎春眉眼带笑,送来一些纸砚笔墨。

一副象棋,一副围棋并棋盘和几张棋谱。

“要燎锅底么?”贾琮放下小豪,看向众女打趣道。

贾家虽然根儿在江南(金陵),但却也融合了北方人的习俗。

一句话便逗得众人一笑,连平日里冷言少语的贾惜春都说更热闹了。

贾探春的目光四下乱瞟,忽然眼睛一亮,在柜台上拿下一本时文精选,宝钗也跟着来翻看。

薛宝钗从小就请了先生教导诗书礼仪,为了往后预备选秀。

薛家此番进京一方面是为了到户部领取皇商内帑。

一方面就是到礼部登名造册,给宝钗选秀。

她是红楼众女子中最为博学多才的,无出其右。

她的穿着也素来简约,头上挽着黑漆油光髻,不点珠钗。

上搭一件蜜合色的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线的坎肩。

齐腰葱黄色的绫子棉裙,半新不旧的,看上去不觉奢华,惟觉雅淡。

薛宝钗杏眼如波,连续翻看几页,抬头笑问:“琮兄弟就开始看八股文了?会破题吗?

我且出一题你试试:大学之道,学而时习之,天命之谓性,孟子见梁惠王。”

“哎呀!”

贾琮还未出声,旁边的林黛玉小手一拍:“宝尽是姐姐刁难人。

这四句话都分别出自四书,哪有这么刁钻的题目!”

贾探春叹道:“确实难,宝姐姐才口一开果真不凡。”

贾宝玉最痛恨科举仕途方面的东西,什么四书五经更是不屑。

如今看见宝姐姐开口就谈八股文,心下着实不痛快。

但这个题目,自负天资聪颖的他也自认破不出来,料想贾琮也破不了。

“嗯,确实有点难。”

贾琮沉思着点点头,道:“但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肯努力上进,就没有破不了的题。

宝姐姐且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