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七十二章:新官上任三把火!(2 / 3)

状。

封建社会允许平民告御状。

但是无论打赢与否,都要被流放,得不偿失。

而杜氏不同,她是命妇,是有朝廷文书印信的。

“家夫死得冤枉,原本就好好的!

正在忙着赈治灾民,怎么说话就上吊了呢......”

杜氏泪水不绝,回头看了看三位大官。

那三人甚是镇定。

贾琮暗赞她一声聪明,道:“府台何在?

此案本官亲自受理,麻烦派府衙刑书和仵作过来。”

“大人,本府也事先不知治下发生这等事。

这接官亭.......”

“仪式就不必要了........”

贾琮认为这个新闻联播根本没什么鸟用!

就像米国总统上任要来个装逼一样。

说那么多还不如赶快做。

而且大庭广众之下。

他如果真推辞掉,那也太失民心了。

“那本官等在清江浦塔楼恭迎大人......”

鲁廉宪眼珠一转,他的礼还没送上去呢。

巫舟一言不发,虽是心怀鬼胎,有那么一点心虚!

但是李毓昌违反的是整个江苏官场的利益。

贾琮的三省御史就算名头再大,也撼动不了整个省的官场。

在这个方面。

他只要打点好按察司,就胜局大定。

朝廷命官杀害朝廷命官,这种事并不罕见!

清朝张集馨《道咸纪闻录》记载过真实案例。

乾隆年间还有耸人听闻的府台杀道台。

为了共同利益,就算朝廷命官又算什么?

........

近城市集的韩信庙。

贾琮风风火火赶来的时候,一行人只见李毓昌吊在横梁下的布条!

脚下凳子踢翻。

贾琮命令刑书记录,又把李毓昌放下来检查。

“死前明显有过挣扎状况......”

仵作吞吞吐吐地回禀:“据面相来看,是上吊而死......”

贾琮摸摸李毓昌脖子,眼神一冷。

“吊死的勒痕是这个样子么?让开!”

那仵作尴尬而又恐惧地退开。

贾琮又问李毓昌今天的情况,杜氏抑制了悲痛,只是双眼无神。

“他说要出来应酬,就是迎接大人的!

家夫很钦佩御史大人的直名。

他还是和大人同一科的进士......”

“倒是同年了,亲信随从呢?”

“贱妾也怪异,他本来带了十几个人出来的。

但是除了李响,其他莫名其妙地去了赌坊。”

“李响在哪?”

“听说家夫一死,卷铺盖准备另寻主家。”

贾琮立刻命令道:“铁牛,传我手令!

叫淮安知府发动衙门差役,把这个李响揪出来!”

与此同时。

淮安民间满城风雨,在遭受水患的同时!

有一种谣言散发出来,贾御史是个灾星煞星。

一来就受贿索贿,传说在山东就打包了几万两。

是和刘公公一样的灾星!

李毓昌之所以自杀,就是送不起礼物。

第二天就谣言满天飞了,淮安民众本不熟悉贾琮。

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下,民间几乎坐实了这种说法。

这把火烧着烧着,烧到贾琮屁股上了。

淮安府的东城门内。

这儿既是山阳县衙治所,也是府衙所在地。

自从翰林院侍读学士、豫齐苏三省巡按御史贾琮到达两天!

府衙、县衙的基层公干人员,便不停地进进出出。

知府衙门的前大街,柳湘莲带人押了李祥回来。

便有些民众议论。

更有甚者,甚至往这里丢白菜鸡蛋的。

在古人,也包括今人的观念里。

“民不与官斗”是事实也是现实!

但是民众闹事,自古以来就不罕见。

明清时期的四川县志,就记载过不少真实情况。

民众带头闹事而安然无恙的。

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包括贾琮读书时期的发动民众,舆论是双刃剑,看人怎么用。

贾琮那时有座师和家族名头保护,所以不会有事。

而现在反过来,明显有人把矛头指向贾琮。

“还有没有王法了?咱们辛辛苦苦办事。

帮琮三爷抓人查案,给他们的青天大老爷李毓昌鸣冤立案!

这帮刁民居然不问缘由......”

铁牛冷冷一哼,就想带人打这些民众。

“有人在推波助澜,是民间讹传,切勿动手。”

柳湘莲冷静道:“而且你不明白个中缘由,既然是衙门的公干去办事。

为了搜捕这么一个人,老百姓少不了受盘剥!

不怨怼才是怪事......”

淮安知府去了清江浦塔楼,山阳县衙代理掌印的是佐贰官县丞!

府衙代理掌印的是佐贰官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