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苗授
元丰八年六月丙寅(初四)。 苗授抱着朝笏,立在延和殿前。 “苗指挥……”閤门通事舍人在他前方轻声说道:“请随我来……” 苗授点点头,持着朝笏,跟上对方,亦步亦趋的,进了那被人俗称‘倒坐殿’的延和殿。 进了殿中,苗授就看到了殿上坐着的小官家的身影。 他连忙持芴低头——他是武臣,在御前可比不得文臣士大夫。 “臣,荣州观察使、马步军副指挥使授,恭问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帝陛下圣躬万福!” 他在元丰六年,就已经落了横行官,升为正任防御使,去年进观察使。 已是大宋武臣之中佼佼者——地位比他高的武臣,如今就只剩下殿帅燕达了! 其他如姚兕、姚麟、种鄂、刘昌祚、王光祖等大将,地位都在他之下! 他是正任官! 历代武臣不过三五人能拜正任! “苗卿平身!”御座上,传来了小官家稚嫩的童声:“来人,给苗卿赐座……赐茶!” 苗授连忙再拜谢恩:“陛下隆恩,臣感激涕零!” 不要看苗授是武将,但其实他本人很有士大夫的儒者气息。 虽然他体格健硕、强壮,但仪表堂堂,髯须被打理的干干净净。 脸上也没有什么伤疤或者刀痕,虽然皮肤稍黑,可看着却并没有什么粗犷感,反而有着些从容不迫、谦卑有礼的气质。 两宫在帷幕里见着,也都是赞叹了一声。 “真儒帅也!”向太后低声赞着。 太皇太后也点头:“人言苗授儒帅,今日一见,果然如此!” 赵煦拿着手头的告身,附和着两宫的的称赞,轻笑着道:“太母、母后,朕看苗卿告身,还是已故国朝大儒安定先生胡公弟子呢!” 殿中的苗授,连忙拜道:“臣不敢当两宫慈圣、皇帝陛下之赞……只是躬行先师安定先生教诲而已……” 赵煦却是轻声的和两宫说道:“太母、母后,朕还记得,父皇在日曾与朕言:天下讲学之士,唯安定先生,可为孔孟之宗!” “今日见了苗卿,朕才知所言不虚!非大儒不能教出这等儒帅!” 所谓‘孔孟之宗’,确实是赵煦父皇的赞颂! 而且是直接写在了已故的安定先生胡瑗的神道碑上的御笔亲题文字:先生之道,孔孟之宗也! 只是,此事早已经过去十几年,天下人都快忘记了,或者说被故意遗忘了。 如今,赵煦发动冥土追魂之技。 将安定先生的‘孔孟之宗’评价,重新带到朝野视线之中。 这自然是因为,赵煦知道,这是一张王牌! 也是进一步,搅动大宋文坛这坛浑水的利器! 就像张载一般! 这文坛上,总是死人比活人有用! 毕竟,死人不会反对更不会出来争辩! 苗授,却已经感激不已,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再拜道:“大行皇帝盛赞皇帝陛下赞誉,臣代先师再拜谢恩!” 对苗授来说,安定先生胡瑗,实在是如同再生父母一样的存在。 若无胡瑗,苗授很清楚,他绝不会有现在的成就和地位。 天下鸿儒之中,在胡瑗之前,没有人肯收武臣子弟,特别是低级武臣之子为门生,更不要说悉心教导了。 胡瑗之后,关西讲学之风,才日益昌盛。 才出现了横渠学派! 帷幕内的两宫,看着苗授在殿中感恩戴德,毕恭毕敬的样子,也都是点头赞许。 对她们来说,一个战功赫赫的大将,是值得警惕的。 可一个自带儒生气质,说话彬彬有礼,谈吐不俗的如同士大夫一样的大将,这就要放心的多了。 毕竟,士大夫和大宋王朝是绑定在一起的。 天子固然是天下之主。 可这天下也不仅仅是天子一人的。 还是士大夫们的! 这一点,宫里面和朝堂上,早有了共识。 于是,对苗授有了不少好感,本来只是礼仪性的陛见入对,却忍不住的多问了些问题。 这些问题,都和熙河路有关。 苗授就是从熙河路一刀一枪杀出来的。 两宫的那些问题,他自是对答如流,听得两宫非常满意。 以至于苗授走后,太皇太后都在叹息:“可惜了!” “若苗授有一个进士出身,此番熙河边帅,舍他其谁?” 向太后却摇了摇头:“娘娘,苗授是殿帅候选……” “就算他有一个进士出身,也不可任为边帅!” 苗授已经是正任官了,距离节度使只差一步。 放他回熙河,岂不是要出一个手握重兵重兵的正任节度武臣了? 两宫都不敢担这个风险! 须知,现在可不是国初了。 一个在边地手握重兵的正任节度使,不是谁都可以驾驭的。 赵煦在旁边保持着沉默。 今天,他收获很大! 见到了苗授,还和苗授建立了初步联系。 有了这个联系,未来燕达致仕后,这殿帅就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