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五章 原木立信
。 以辽国人的性子和作风,自然不会有什么财政纪律可言。 所以,赵煦知道,他们很快就会提出新的提款要求。 这个速度会很快。 而且,赵煦笃定,辽国人拿了钱,还是会以采购奢侈品为主。 为什么? 因为花钱的人,是皇帝、权贵。 而不是下面的老百姓和牧民。 就这么简单! “诺!”石得一躬身领命。 “对了!”赵煦忽然问道:“勋贵们现在在做什么?” 石得一低着头道:“奏知大家,据臣所知大部分人,都在忙着还钱!” 赵煦哦了一声,问道:“也就是说,还有一小部分人,不想还钱了?” 赵煦记得很仔细的。 汴京城有三十五家大户,二十七家酒户,积欠市易务贷款一百五十四万贯上下。 占市易务的总欠款额度(两百七十三万贯)的百分之五十六以上。 这还只是这些家伙欠的贷款。 他们同时还积欠了大量的商税和白糟钱。 总额肯定是超过了两百万贯的。 可赵煦放出去的钱和金银加起来才一百一十万贯,算上这些家伙的自有资金,肯定是达不到两百万贯这个数字的。 所以,数学已经告诉了赵煦,肯定有人没有还钱。 现在石得一则证明了这一点。 石得一低着头,说道:“确有那么几家,迄今无动于衷,没有任何行动!” 赵煦点点头,问道:“都是谁?” 石得一答道:“奏知陛下,有兴国坊的张家……” “张家?”赵煦皱起眉头:“温成皇后家?” 石得一赶紧摇头:“陛下,是赠太师兼侍中荣僖公……” 赵煦还是没有想起来,石得一只能提醒道:“是徐国公张耆之后!” “哦!”赵煦总算想起了这位。 这位是真庙的潜邸大臣,生拜节度使,也曾一度出任仁庙朝的枢密使,出判各地。 在世时可谓风光无限,地位大抵如同现在的文彦博。 可这一家早就衰败了。 以至于连赵煦都不太记得,国朝还有这么一家勋贵。 “他家欠了多少?”赵煦问道。 “大概两万五千贯左右!”石得一答道:“其中市易务欠了一万余贯,其他都是欠的都商税院的商税。” “两万五千贯吗?”赵煦问着,也自语着。 “我记得,真庙、仁庙两代天子,对张家恩赏不绝,张家在兴国坊的那个宅邸,就是汴京城最奢遮的豪宅之一,盈槛八百之巨!” “怎么连两万五千贯都还不起了?” “是还不起呢?还是不愿意还?” 石得一低着头,没有说话,但沉默本身就是答案——不愿意还! 赵煦笑了起来,摩挲了一下双手。 张氏豪宅盈槛八百,还是位于兴国坊的八百盈槛之家! 就这个宅子,哪怕只拿一半房子出来出租,租金收入也有好几万贯。 而这个宅子,是皇帝赐的! 换而言之,在赵煦的视角,这个事情就是——有人住着他的房子,吃着他的俸禄,还拆着他的台。 是可忍,孰不可忍! 赵煦只冷笑一声,就继续问:“还有吗?” 石得一于是一连说了好几家,这些家族,基本上和张家的情况差不多。 都是已经没落了的家族,只能靠着迎娶郡主甚至是县主一类的宗室旁系,维系着和皇室的关系。 其实就是用钱砸那些旁系宗室,花钱买个皇亲国戚的身份。 然后仗着祖上余荫,在外面狐假虎威。 实则,早就已经坐在了小孩那桌,被挤出了勋贵的圈子。 每年宫中的大燕、中燕,都不会再请他们。 他们的子孙,虽然还能得官。 可起点,却已经和普通人没有太多区别了。 连个环卫官都混不上,只能带个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武骑尉一类的头衔。 看着是狂霸酷炫拽,听着好像很厉害。 实在鸟都不是。 为什么? 因为就算是胥吏,只要做上十几年不犯错,大部分也能得到这些头衔。 比如说,在开封府的议事厅里那个专门呈递公文到御前的老胥吏,人家的头衔就是:开封府议事厅文书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监察御史、武骑尉。 连他自己都记不清这么长的头衔,平日里也没有人会用这些头衔叫他。 这些头衔也没有半点用处。 基本上,这些头衔只有一个作用——向外人证明,他不是平民。 赵煦听完,就笑了起来。 “很好!很好!” 住着皇帝赐的宅子,吃着赵家的饭,欠着他的钱,在明知道他的态度的情况下,还不愿意还。 真当他没脾气? 正好,这一次的事情,赵煦是照着商鞅变法前的原木立信去办的。 他的本意就是,让勋贵们知道,跟着他走有肉吃。 曹、刘、杨、李、王还有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