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八章 视察
,天下人公认,人尽皆知,却没有几个人敢说的事情。 没办法! 赵官家们,素来是不占便宜就等于吃亏。 而当今官家仁圣,心忧万民,惦记苍生,即位以来已经多次表态,要放松监管,要放开限制,要重视民生,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 这让士大夫们欢喜鼓舞,直呼圣天子! “所以,朕一直在想着,对将作监、内侍省的一些不必要的有司,进行剥离!” “如东西窑场,过去雇工两千余,有十三监,太多了!” “朕今年以来,已经将之裁撤了一千余,监官减少到了七人,却并未影响宫中用度,也并未影响国家运作,反而增加了效率!” 所有人齐齐躬身:“陛下圣明!” 这是赵煦的政绩! 也是他现在能得到广泛支持的原因所在。 亲身经历了这些事情的沈括,更是拜道:“臣奉旨意,督办相关事务,深为陛下之圣智而拜服!” 今年以来,对专一制造军器局而言,是一个魔幻之年。 正月之后,一道旨意,就从宫中降到了他沈括这里。 按照旨意,沈括领导下,专一制造军器局牵头,会同将作监、内侍省。 把那些宫里面,放在架子上吃灰的技术,拾掇拾掇,整理整理,选出其中可用、堪用的后,就放到专一制造军器局来了。 这些技术,千奇百怪,涉及各个方面。 有纺织的、有染色的,也有瓷器、窑场相关的…… 反正都是宫里面或者专一制造军器局研发的。 好多都是中看不中用——要么太贵,成本太高,要么太复杂,流程太多。 这个时候,专一制造军器局就得想办法,将之民用化,简化、降低成本,搞出一个丐版的替代品。 然后…… 闰二月后,让沈括瞠目结舌的事情发生了。 汴京城的商贾们,居然在宫中的使者的带领下,带着钱找上门来了。 然后,在宫中指挥下,沈括就和这些商贾,签订了契书。 采取类似都曲院里扑买酒曲一样的法子。 由商贾们通过竞标的方式,来出钱参与到一些技术的研发、应用之中。 等到这些技术研发完成,这些商贾就可以优先获得相关技术。 同时他们还获得了这个技术相关的市场准入门槛。 于是,专一制造军器局,没用国家一个铜板,就养了上千名工匠、官吏,来专门做相关研究。 这还不算什么! 真正神奇的是随后的那些操作。 在宫中的指挥下,将作监、内侍省的很多有司,一个个被裁撤或者减员。 特别是东西窑务,几乎就被对半砍——只有负责御用精瓷的窑工才会被留任。 偏生,这样的事情,没有引起任何动荡。 一切都是在有条不紊之中渡过。 被裁撤的工匠,甚至是高兴的——他们去商贾那边做工,工钱比给赵官家打工高了好多,还不用被上官克扣工钱。 也就只有那些,没了油水的官吏,会埋怨几句。 但,谁会管这些败犬的哀嚎呢? 在这些眼花缭乱的操作之后,沈括就惊讶的发现了。 裁撤了一半以上雇工和官吏的东西窑务,依旧可以满足宫中和有司用度。 而剩下来的经费,则被用来向相关商贾采购宫中和有司需要的各种瓷器。 最后将作监一算账——支出比过去,减少了两三成! 赢麻了! 更夸张的是,经过这些操作后,现在,专一制造军器局的经费,有大约两成左右,是商贾们缴纳的各种费用。 同时,这些商贾们兴建的作坊、场务,则成为了专一制造军器局的延伸。 好多琐事、零件,现在都可以交给这些商贾去办。 专一制造军器局,只需要负责最核心的那些工序就可以了。 这相当于给专一制造军器局插上了一对翅膀。 各种军械的产量,不断增加。 像是铁甲、克敌弓、蹄铁一类大批量需求的军需物资,今年已经实现了三连涨。 比如这个月克敌弓的产量,就已经达到了三百余。 铁甲的产量,更是达到了两百余副。 已经完全赶上了军器监的产量了。 而专一制造军器局的规模和雇工人数,却并未扩大。 这在沈括眼中,简直就是魔术! 裁减工匠、削减机构,这是大宋历代官家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 现在,这个事情被官家办成了。 并且丝毫没有影响到正常的秩序,宫中也好,朝廷也罢,该有的东西依旧有,该做的事情也依旧有人做。 还赚一大波民心! 实在是了不起! 赵煦轻笑两声,道:“朕接下来,要对将作监的东西八作进行裁撤……” “东西八作,雇工数千,什么都干,偏生人浮于事!”他摇摇头,道:“这样不好!” 说着,赵煦就看向了吕大防,道:“吕爱卿,朕打算让卿来兼任将作监,主持对东西八作的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