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 蔡京的循循善诱
都忘记了吧!” 这话一出,太皇太后就笑了起来,问道:“官家此话怎说?” 赵煦握住太皇太后的手,道:“如今已近五月了……” “天下列国,都在遣使入朝之中。” “真腊、占城、大理、交趾、吐蕃、党项、北虏甚至西域、高丽、日本……” “列国皆来入朝,朝贺太母圣节。” “这个吴安持,明知如此,却依旧不顾圣人之教,当街行凶,谢罪却一字也不提对太母的愧疚。” “这是做大臣的人?” “他眼中到底还有没有太母?” 在来之前,赵煦自然已经看过了文彦博的劄子副本。 只能说,写的真好! 不愧是从仁庙朝开始就屹立不倒,总是能准确的站到最正确的地方的元老。 措辞完全就是瞅准了宫中太皇太后的软肋。 赵煦当然不会错过,文彦博开创出来的大好局面。 太皇太后一听赵煦的话,脸上的神情就微微一凝,忍不住握着赵煦的手。 赵煦一看,立刻趁热打铁,道:“对这等,枉顾圣人教诲,不知太母的大臣,却是不可再姑息了!” 向太后在这个时候,终于开口,问道:“六哥打算如何处置呢?” 赵煦轻声道:“须得好生教化!” 他抬起头,看向太皇太后,说道:“太母,孙臣以为,这权知滑州,大抵心中已无圣人之教,恐怕连忠孝之义,也不大记得了。” “孙臣以为,还是得在太学之中,辟一新舍,遣大儒名士,对权知滑州好生教化才是!” “须得让其在太学之中,熟读圣人经义,再学忠孝仁恕之道!” 两宫听着,眼前一亮。 特别是太皇太后,对赵煦的这个想法非常喜欢。 就是…… “官家,朝野上下,恐怕会有非议吧?”太皇太后担心的说道。 将一个朝官,就这么送进太学再学习? 这确实会有争议! 赵煦笑了笑,道:“太母勿忧!” “孙臣听说,国朝无论是进士还是恩荫官,在授官注阙之前,都要在吏部经过考核,须得身言书判之后,方能授官注阙!” 这是从唐代传下来的规矩。 无论是进士授官,还是恩荫授官,在正式任命之前,吏部都要进行考核。 也就是所谓的身言书判。 看长相、看言谈,再考其政务、刑名、钱谷。 若是专业性比较强的职位,还要考专业的问题。 当然了,这些现在都已经形同虚设,只是走一个过场了。 特别是对二代们,这身言书判就和不存在一样。 只要去考的,就没有不合格,不优秀的。 “既然,做官需考核,这做士大夫,也当如此。” “这个权知滑州,以孙臣所知,并非进士出身……” “想来,当年他的功课,也不是太好。” “叫他去太学,再学圣人经义,重新认识、学习圣人之道,孙臣以为,这对他和朝廷都是好的。” 两宫听着,对视了一眼,都点了点头。 是啊! 祖宗法度,当官要考核才能授官注阙。 现在,这个吴安持,连圣人仁恕宽厚之道都不放在心上,甚至不顾太皇太后坤成节圣典,做出这样的事情,可见他确实是心中没有圣人之教,也忘了大臣的本份。 命其去太学之中反省、再学习,这是对他的爱护,谁都挑不出错来。 就是…… 朝臣们会答应吗? 两宫的这个忧虑很快就不存在了。 因为御史中丞傅尧俞的奏疏,被送到了两宫面前。 在奏疏中,傅尧俞言辞极为激烈的弹劾了吴安持当街行凶的行为。 认为这个人‘实不堪为大臣’。 所以,他直接建议两宫:罢其官爵,永不叙用。 对傅尧俞来说,这是他的本职工作,也是他的身份地位应该说的话。 身为御史中丞,若是连这种事情,他都不敢发声,那他傅尧俞就该回家去种地了。 而随着傅尧俞的奏疏入宫,其他御史的弹章,也接连而至。 不分新党、旧党,都开始对吴安持落井下石。 没办法! 这个事情,是太师文彦博起的头。 文彦博和吴安持是亲戚,尚且都大义灭亲了。 他们这些御史台的乌鸦们,若是在这个事情上装聋作哑了,公信力何在? 再说了,傅尧俞都带头冲锋了。 御史们哪怕只是为了表面态度,也要跟进。 随着御史们弹章不断入宫,两宫于是开始召集宰执,对这个事情进行讨论。 顺便,就将赵煦的意见,拿出来与大臣们商量。 然后…… 自然就没有然后了。 所有宰执大臣,包括和吴家关系非常密切的吏部尚书韩忠彦、礼部尚书曾孝宽,都对赵煦的处理意见,非常拥护。 纷纷直言:诚乃至仁至圣之言。 门下侍郎司马光,甚至上书说:诗云:与其惩,而毙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