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九章 招安潮下的海贼们(2)
人。 这些人每天人吃马嚼的,消耗掉的都是天文数字的鱼干、海货。 于是,尽管宋用臣实实在在的把工钱和赏赐都兑现了。 但,在这些人大手大脚的开销下,他回头一算账,发现朝廷批给他的赈灾款,两个月下来,居然还剩下了三十多万贯! 因为,在那些禁军大爷还有英雄好汉们的带动下。 淮南本地的青壮民夫还有禁军、厢军,很快也沾染上了大爷和好汉们的习惯。 每天做完工,非得吃好喝好。 完了,晚上还得去附近的瓦子勾栏里潇洒一番。 听听小曲,看看相扑,小赌一把,甚至找个小娘子,温柔乡里走一遭…… 这些人很快就发现,他们的工钱不够用了。 于是,英雄好汉们把自己淘金辛辛苦苦赚来的钱都给填了进去。 禁军大爷们,则将他们过去在汴京城了给人修院子、凿井子赚到的钱,也都差不多填在了工地上。 某位神卫军的指挥,甚至在某州的工地瓦子上,一口气消费数千贯,硬生生的靠着钞能力,捧起了一位才女名妓! 在这样的气氛下,淮南当地的青壮民夫与禁军、厢军很快就学坏了。 除了少数意志坚定的人外,大部分人,都是在卯吃寅粮。 甚至已经出现了欠了一屁股债的人。 新的循环,已经开始了。 所以,鱼干、海货,现在在淮南,还真是赈灾的必需品。 因为,救灾的主力,需要这些廉价的吃食,来维持体力,来保证士气。 所以,朝廷派去调查的御史,回头就报告了都堂——鱼干免税,诚乃善政。 因为鱼干一石,抵得上数石稻麦。 而其价格,也只堪堪比数石稻麦稍贵——淮南承平时,斗米百钱,如今遇灾,米麦价格飙涨,民间斗米已数百钱。 而从明州、登州运过去的鱼干、海货。 重盐且营养高,数量多,价格便宜。 一斤标准的上好鱼干,在免税后,也就七十钱而已。 虽然宋用臣过一手,要赚上一笔——提举都大淮南修河官署出售的鱼干要百钱一斤。 可依旧是供不应求。 宋武不知道这些,自是难免疑虑。 不过,很快的,宋武就发现了,那些靠岸的渔船上,抬出来的鱼获有些多。 不! 应该是夸张的多! 而且,几乎所有渔船的船舱里,都在抬出一框框的鱼获。 而且,他也很快发现了,这些渔民捕获的,似乎都是同一种鱼。 作为一个在海上讨生活的海贼。 宋武自是认得那种鱼。 那是石首鱼! 在明州外海的一种极为常见的鱼类。 他的寨子里,也常常会捕获这种鱼。 但问题是…… 统一且大量大规模的捕获这么多石首鱼…… 怎么做到的? 于是,他忍不住问道:“先生,怎昌国这里捕的都是石首鱼?” 文士笑了笑,答道:“不瞒头领,此乃陈明府奉旨意,授予我明州百姓的一门皇家秘法。” “头领应该知道,这石首鱼,也叫王鱼、黄鱼……所以,它们也是受王气驱使的……” “而陈明府奉旨意,授我明州渔民秘法,乃在海上密布渔船,结成大阵,将那鱼群驱赶到一起……” “然后,渔民以竹竿放入水中,敲击竹竿,只消片刻,所有石首鱼便尽皆昏厥,落入网中……常常一网就是数千条,甚至近万条……” “真乃神乎其技,天家之威也!”文士激动的说道:“明州渔民,皆因此感恩戴德,酬谢天恩呢!” 事实上,现在明州的渔民,在将鱼群驱赶到一起后,将竹竿放入海中,会一边敲击,一边面朝汴京方向,口呼万岁。 然后,他们就看到了,海面上一群又一群银色的大鱼,接二连三的漂浮起来。 于是,他们跪在船上,又哭又笑,对着汴京方向,又拜又叫。 捕鱼,从未像他们现在这么简单。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登州近海。 石首鱼鱼群,每年春夏的洄游,让渔民们喜极而泣。 这才是现在鱼干廉价的原因。 石首鱼,在现代叫大黄鱼。 在如今这个时代,在山东、江浙近海的数量,以百万吨计算。 明州和登州,刚刚萌芽的原始近海捕捞,对这种以百万吨为规模的鱼群,根本造不成任何伤害。 甚至连防御都没有破。 但,在宋武眼中,当他看到,渔民们从上百艘渔船里,搬出了数千筐的鱼获。 这些硕大肥美的鱼获,密密麻麻堆磊在码头上。 商贾们带着伙计,用着大称,一筐筐的收购着。 虽然收购价很低——品相好,个头大的一斤不过十来钱而已。 而其他鱼获,不过七八钱一斤。 可是一艘渔船,常常能有数百斤甚至上千斤的鱼获。 所以,这些渔民常常能拿到十几贯甚至数十贯的铜钱。 这让宋武看的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