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一章 不可名状的熙河路(1)
/br> …… 护送着移没家的队伍,沿着狄道前行,很快就进入了河谷区域。 远方,已经能看到了棉田的壮观景象了。 七月底的棉田开始凋零。 木棉上的枝叶,都开始枯死,但这是好事! 向、高两家重金从崖州等地请来的黎人说,木棉就是这样的,一定要完全枯死,等太阳暴晒十余日甚至一個月,才能采摘。 于是放眼望去,阡陌连野的田野中,尽是雪白的棉絮。 王大斧看着这些棉田,就想起了自己种的那一百亩棉田——他在去年冬天,因为迎接仁多保忠有功,被赐了三百亩地,加上最初的一百亩,他现在拥有四百亩地。 可惜,因为缺少棉种,今年只种了一百亩棉田。 但剩下的地,他也没有闲置。 让雇来的羌人,种了一百亩的苜蓿——这是用来喂牲畜的。 剩下两百亩,则都种了粟麦、青稞和豆子。 主要是豆子! 没办法,狄道虽然有着渭河的灌溉,他的地也挨着向钤辖家的地,可以享受到钤辖家打造的水车汲水的便利。 可这两年,天气干旱,河水流量不足,灌溉用水很紧张。 便只能种些对水需求量不高的豆子。 其他人也都是如此。 特别是那些没有棉种,却把地垦出来的羌、蕃豪族。 于是,今年的熙河路,破天荒的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自足。 这也是现在熙河路,可以大量接受逃亡而来的部族的物质基础。 王大斧不知道这些,他只是勤勤恳恳的做着他的本职工作。 只在路过属于他的那四百亩地时,雀跃了一下。 他的一百亩棉田,被他雇来的雇工打理的非常好。 那一个个饱满的白色花蕾,在微风中迎着熙河的阳光招展着。 这让王大斧无比满足。 这些都是钱啊! 价值几百贯,甚至上千贯的钱。 …… 王大斧护送着逃亡来的‘义民’们,在这天傍晚的时候,终于到了南关堡。 这里是控扼狄道的咽喉。 寨堡下,早已经支起了粥棚,而且不止一个。 逃亡入宋的‘归明人’,当然也不止是一个‘移没家’。 当王大斧到了寨城下时,立刻就有着一个熟人迎上来。 那熙州本地奢遮人家,包顺家的小孙子,叫做包忠官,他年纪和王大斧相差仿佛。 自王大斧升官后,就一直刻意和他接近,从没在他面前摆过什么羌部大豪酋的孙子的架子,就像是王大斧在汴京城里认识的那些商贾家里的子弟一样。 总是和和气气,整天笑嘻嘻的:“辛苦王提辖了!”包忠官微笑着,主动上前来,牵上王大斧的马:“俺给提辖和诸位兄弟,在堡中已备好了酒肉!” “还请提辖与兄弟们赏脸。” 王大斧下了马,对包忠官拱手道:“岂敢劳衙内?惭愧!惭愧!” “请吧!”包忠官微笑着拱手,而在他身后,几十个包家的丁壮,已经迎上了王大斧带回来的‘移没家’的‘归明义民’。 他们用着熟练的党项话,招呼起来了这些人。 王大斧也没有多管。 他知道,包忠官在做什么? 无非是想借着那些移没家的青壮立足不稳,不知熙河虚实,先用一顿青稞、豆子煮的粥收获好感,然后再让他们在包家的‘忠义牙行’的契书上签押,同意由‘忠义牙行’在未来五年,负责给他们介绍工作。 这是现在熙河很流行的运作方式。 归义的‘归明人’,不管是吐蕃也好,还是羌人、党项人也罢。 都得有一个熙河兰会路经略安抚使司认可的牙行来统一安排与棉庄对接。 这不仅仅是向、高两位公事的意思,也是那位经略相公的意思。 这三位达成了一致后,熙河路就没什么力量可以阻挡了。 于是,牙行就成为了垄断劳动力的机构。 而能成立牙行的,都是熙河路的奢遮豪族! 比如说熙州的包家、杨家,这种过去就有数万部众的大羌豪。 或者是秦州的赵家,这样的吐蕃贵种。 还有就是吐蕃那边那两个讨了向家、高家欢心的大首领了。 这是只有大人物们才能玩得起的游戏。 王大斧对此不陌生。 因为汴京城就是这样的。 过去,他的弟弟大枪在汴京城里抗包,也得通过牙行,才能找到活。 外地人入京,除非住邸店,不然但凡想要租房,也需要牙行来介绍。 牙行无处不在,干涉着汴京的生产生活。 王大斧早已经习惯了。 但王大斧不会知道,就在他被包忠官引着,进入南关堡的时候。 在他身后,两个衣衫褴褛,做逃民状打扮的男人,正目瞪口呆的看着黄昏下的南关堡前的景象。 一口口大锅,冒着腾腾的热气。 上千名衣衫褴褛的羌人、党项人、吐蕃人,在这些粥棚前排着队伍。 青稞和豆子的味道,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