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三章 西北狼烟(2)
” 此事,他其实早就知道了。 几天前,熙州、兰州的走马承受们就已经将赵卨大发熙河路保甲户的事情,报到了他这里。 “走吧!”赵煦对着左右吩咐:“摆驾崇政殿。” …… “官家升殿。” 伴随着净鞭撕裂空气的声音。 赵煦从崇政殿后的回廊出现在群臣们面前。 群臣纷纷持芴而拜:“臣等恭迎官家升殿。” “孙臣给太母、母后问安。”赵煦到得帷幕,恭恭敬敬的跪下来磕头。 “官家免礼。” “我儿快快起来。” 赵煦起身,坐到两宫中间,然后看向殿中群臣。 发现,今天在场的宰执,东府只有吕公著、李常,此外就是枢密院的李清臣、安焘。 还有就是兵部尚书吕大防、兵部侍郎沈起。 显然,这是一场临时的紧急御前会议。 应该是吕公著利用宰相的权力,通过通见司,强行排班的结果。 这是大宋的传统了。 宰相之权,不仅仅体现在都堂议事、请旨上。 也体现在会议安排上——他们可以决定,谁在什么时候,参与哪一场会议? 光明正大的利用程序,将他们不喜欢的人,排除在议事进程外。 故而,大宋很少有独相的例子。 因为需要两位以上的宰相,彼此制衡,免得宰相势大难制。 “太母、母后,朕听说,相公们似乎因为边事有了争执?” 两宫于是便低声的和赵煦介绍一下情况。 很简单的事情。 吕公著拉上他的学生李常以及兵部尚书吕大防,对枢密院发难。 质问枢密院为何不请示都堂,得到他的同意就直接批复了熙河路的赵卨,准许赵卨大发保甲户去搞‘防秋’。 所以,他怀疑枢密院的两位新党大臣,是在有意放纵熙河边帅挑起边畔,破坏来之不易的宋夏和平。 枢密院,当然不敢说——吾等乃奉天子诏。 于是,开始打太极拳。 李清臣、安焘都是一口咬定——祖宗之制,乃西府掌兵。 凡天下兵马调动、派遣,皆枢密院之权也。 东府宰执不可僭越。 所以,他们不需要向东府负责。 人话就是——我们西府的专业事务,什么时候轮到你们东府叽叽歪歪了? 再说了,我们不是已经归档了吗? 至于边畔? 熙河路的赵卨说的明明白白——此乃边塞警戒,以防西贼入寇。 同时,这也是先帝旨意——元丰七年,先帝曾下诏河东、陕西等路,要预防西贼入寇。 所以,只要赵卨的军队,没有越过边境,那就属于合理调动。 枢密院方面,只是循故事。 那你要问什么故事? 太宗、真庙的故事啊! 当年曹玮、秦翰守边就是这么玩的。 总不能说,太宗、真庙的故事就不是故事了! 然后…… 自然就吵起来了。 赵煦听完,呵呵一笑,就看向殿中,道:“右相担忧之事,朕知矣!”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国虽安,忘战必危!” “朕深以为然也!” “熙河帅,既只是为了预防西贼入寇,那便不必再议了。” “让中书舍人草诏,传旨赵卨,严加训斥,着赵卨只可谨守边境,不得擅自生事。” “当然,若西贼果来,自当严厉反击!” 吕公著起身再拜,道:“陛下圣明,只是老臣担忧,边臣无故挑衅,酿造祸端,甚有越境劫掠、杀人者。” 这倒不是吕公著杞人忧天。 因为大宋边军,确实有这个毛病。 在过去,就经常发生类似的事情。 故意挑事,故意制造矛盾,激怒西夏人来攻,然后回头上报朝廷——西贼寇边。 “那便就加一句:擅起事端者虽有边功,亦不赏!” 吕公著还想再说点什么。 赵煦却已经摆手:“好了,右相!” “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为之的道理,朕是知道的。” “只要西贼不来犯,朕就绝不会用兵西北的。” 他自然知道,吕公著害怕的是什么? 不就是他这个皇帝,借助枢密院和通见司,通过内降圣旨,唆使熙河的将帅,在熙河路挑事吗? 老实说,这就是冤枉赵煦了。 今年,熙河的棉花还没有采摘呢! 他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动手,要动手也得等到明年、后年。 吕公著听完,深深俯首:“陛下圣明!” 官家都已经保证了,他再纠缠着不放,就惹人厌了。 而且,吕公著知道,这位官家素来说话算话。 至少,在公开的场合,当着大臣们许下的承诺,是一定会做到的。 所以,他也就相信了。 “对了!”赵煦在这个时候,说道:“右相,前些时日两宫慈圣曾将一批奏疏,送到福宁殿,让朕批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