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盘点
1915年8月1日,欧洲的战争已经爆发了一周年,双方的阵亡都已经快到200万了,但依然看不到一丝结束战争的可能。
不但看不到结束的可能,反而随着各国对战争节奏的适应,战役的规模还在逐步扩大。
截止到1915年8月,英国本土已经动员了近300万军队,各殖民地动员了100万人,法国本土动员了近400万军队,殖民地也近400万人的规模。俄罗斯动员了550万人,意大利动员了150万人。
德国本土动员了400万人,殖民地10万人,奥匈帝国动员了380万人,奥斯曼动员了80万人。
同盟国动员人数上处于绝对劣势,战略态势上也处于相对劣势,但在战术上却处于极优势。
西线战场德国一直没有被赶出法国境内,一直在索姆河到兰斯一线,离巴黎的距离始终在100多公里,英法联军稍微一不留神就有可能打第二次巴黎保卫战,更关键的是德国占领的法国领土都是法国的工业区,工业区被占领让法国的战争能力严重下降。
意大利的主动出击没有丝毫效果,如果不是奥匈帝国进攻能力不足。意大利北部地区都危险了。
在达达尼尔海峡争夺战中,英国军队也损失惨重。
东线战场波兰战场已经推进到华沙,现在俄罗斯正在进行华沙保卫战。
反倒是乌克兰战场,俄罗斯军队处于优势,奥匈帝国军队打得过意大利,却不敌俄罗斯。
高加索战场也是俄罗斯打败了奥斯曼帝国,失败的奥斯曼帝国将怒气发到亚美尼亚人身上。
总得来说,协约国除了战略上还有优势,战术上已经处于完全的劣势。
为了策应东线战场,也是为了让巴黎脱离危险,扭转不利局面,英法联军正在计划发动一场兰斯战役,打算将德国军队击退到色当与凡尔登一线。
为了这一目标,自然需要大量物资储备。
曹嘉仁这个物资采购总代理的工作,尽管来的有些不那么让人高兴,可现在的英国人却在庆幸选择了曹嘉仁而不是摩根。
东方公司与摩根公司虽然都是金融公司,但两者对于工业的了解完全不在一个层面。
摩根只能通过金融手段操纵公司的董事会,而东方公司可以直接指导工业企业的生产,结果就是物资采购工作完成的超预期。
从五月开始英法联军就再也没有为武器弹药操心过。
要说有什么不好,大概就是英国在美国采购的物资并没有那么多,比曹嘉仁预期的要少的多,很多订单还是从东方公司那边转过来的。
英国东方公司赚的不能说盆满钵满,应该说是直接印支票。
曹嘉仁毕竟是在纽约,对欧洲战场的事情了解没那么多,很多消息他知道的并不及时。
东方公司则不一样,就在伦敦不说,还提前为战争做了准备,又有全球布局,是英军采购的优先考虑对象。
东方公司的总裁亨利更是被任命为了英国内阁的顾问,负责辅助劳合乔治管理整个英国工业更好的为战争服务。
亨利依据自己的经验,说动了劳合乔治以帝国钢铁为核心,组建了英国煤炭与钢铁委员会,统合了英国几乎全部的钢铁以及80%的煤炭产能,内部实行统一分配原材料与订单,也统一与几个铁矿石供应商进行谈判。
这种将行业托拉斯化的行动,效果就是钢材的生产成本下降了约30%,在主动压缩利润的情况下,英国钢铁采购价直接降低了40%。
见到效果这么好,劳合乔治自然就继续组建这种行业托拉斯,只不过这就与东方公司没多大关系了。
只有联合商业公司与东方贸易公司分别加入了两个委员会。
至于其他行业,要么类似纺织这种没必要组建委员会,要么就类似电气这种本来就没几家公司。
没统合的行业,自然就需要面临竞争,联合纺织公司就在寻求彻底改变英军。
联合纺织公司设计了一套全新的新军服体系,从内裤开始,一直到最外面的作训服,全盘重新设计了英军的军服。
虽然实验效果更好,但改变实在太大了,连最实用主义的基钦纳元帅也不太能接受,只是选择性的接受了钢盔之类的一些装备。
协约国军队里的电报机,几乎全部都是由东方电气公司提供的,其实同盟国军队里也大部分都是,只不过是以前采购的。
东方电气公司提供的最新产品就是收音机,已经被配发到了战壕里,伦敦和巴黎都开通了一个广播电台。
曹嘉仁觉得收音机声音有点差,可也比没有好,法国总司令霞飞就通过广播发表过好几次讲话,效果非常的好。
现在东方电气公司正在加班加点的生产,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下了一个超级大订单,两国政府计划在所有的公共场所全部放一个大收音机。
相比于现在还不多的收音机,环球食品公司提供的军用食品,则成了很多英军士兵的心头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