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35 章 晋升事
他们会回来吗?
这个问题秀宁和弘晖也在问,海棠的回答是:会的!
哪怕是蒙古人,和汉族这么多年来打交道,其实在某些地方已经融为一体了,比如说对家乡的眷恋。
都说蒙古人追逐水草而居,在习俗上和汉人不同,但是实际上他们对这片草原的眷恋就如汉人对故土的眷恋一样,离开这片草原到别的土地上,面对着不同的语言、宗教、长相都会想到回家。这就是为什么当初噶尔丹逼迫喀尔喀部,惨败之下的喀尔喀部商量何去何从,大喇嘛却说南下去投奔康熙,因为南人信仰一样语言一样。
战败的准噶尔部实际上如丧家之犬,这些年在不同的势力间游走,作为曾经的草原霸主,准噶尔的仇人很多,因此这些年不同的部落对靠近的准噶尔部实行了不同程度的偷袭屠戮,让颇有雄主之姿的策妄阿拉布坦被生存环境弄得焦头烂额。体会到了当初林丹汗在穷途末路后的哀嚎,如果他对汉学很了解的话,会忍不住感慨一句“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策妄阿拉布坦的去世让准噶尔部分成了两派,底层百姓想要回到天山南北去臣服满人,哪怕改名换姓都愿意。但是上层的贵族想要去投奔罗斯,因此在此时,海棠发出传檄要求准部投降,承诺只要归来就安置在北疆放牧,很多牧民因此结伴逃了回来。
一开始零零散散,后来大批大批逃回来,回来后海棠就将他们打散分居,安插在不同的部落里,从此准噶尔部成了历史名词,其后裔融入了其他的部落,与各部落各部族互相通婚杂居,只在天山南北留下了一个准噶尔盆地的地名,昭示着这里当初生活着准噶尔人。
因为要安排这些人,甚至要发放牛羊帐篷让他们的生活安定下来,因此海棠原定在夏末回京的事儿也只能往后推,海棠从青海部购买牛羊给回来的准部牧民,又从青海调集粮草安置他们过冬,同时又召集各部落的台吉等王公来开会,要求他们不得仇视这些牧民,他们将来是各部落的一分子,对他们要接纳善待。
各部落的台吉自然一口答应,草原上互相攻战争夺的就是草场人口和牛羊,人口同样是各部落的财富,甚至有些部落争抢着要准部的人口,特别是这些人加入部落的时候带着海棠发给的牛羊粮食和蒙古包,各部落几乎不付出任何成本就能得到这些,表示不只是青壮,老人孩子也都要。
准部和他们的语言习俗信仰都是一样的,融入起来很方便,互相生活几个月,认识了各部落的重要人物后,这些牧民就生活了下去。
至于准部的高层们已经进入了罗斯境内,根据他们的同族土尔扈特部传回的消息,这些上层们已经被罗斯控制了起来。
然而这些已经不重要了,海棠相信这片土地从此作为版图中的一部分永远和中原朝廷站在了一起。因此在北疆的风雪来临前,海棠带着人巡视了一遍北疆,并且把多余的牛羊放在北疆,跟当地的官员说:“这都是我的牛羊,如果还有准部的人回来,核实身份后发放
给他们牛羊,让他们替我放养剩下的牛羊,同时上书朝廷,请皇上安排他们,你们不能擅作主张把他们放到任何一个部落里。”
因为再有回来的准部成员就是准部的贵族,这些人不好安排。
每一批回到这里的准部成员都会被海棠接见,详细询问他们被驱离这里后的经历,详细询问策妄的生前身后事,得知当初刚刚败亡逃往罗斯寻求庇护的时候,罗斯立即派了东正教的传教士去部落布道,和部落里的喇嘛们产生了冲突,甚至罗斯一度想把他们送去参与俄土战争,被一心复仇想要杀回北疆的策妄等人拒绝。所以再回到这里的准部贵族需要康熙或者是海棠来安排,当地的官员是无法对经历了这些复杂大事的准部贵族做出妥善的询问和安置。
因此在北疆把事情安排完后,随从们都催着海棠赶紧回去,天山北面地广人稀,一场大雪落下千里无人烟。要是被困在雪地里行动艰难天寒地冻,真的会出人命的。
海棠听从他们的建议,就带着人越过天山经南疆回青海,然而还是在半路上遭遇了大雪,好在带的食物和取暖的衣服木炭足够多,挣扎着回到了青海,好在没什么伤亡。但是各个身上都有冻伤,莹莹更是跟一只小冻猫子一样搂着盐宝不撒手,恨不得背着盐宝走路,盐宝的那身长毛毛此时真的很暖和。
回到了青海的王府,坐在炕上,身上的冻伤此时开始发痒,海棠一边处理事情一边给康熙写信,表示今年带着孩子,不适合顶风冒雪的走几千里冰雪路,就不语回去了。
此时京城在办一场丧事,淑惠太妃挣扎到了秋天还是去了,因此康熙从塞外赶回来给太妃上了炷香,督促着内务府把丧事安排好,再去陪着太后,劝太后不要太伤心。
此时有督查官员上书,说了铁路工地的种种弊端,比如说倒卖粮食,主管存粮的官员倒卖了户部调拨的大米,说是农夫都是北方人,吃不惯大米,要吃面食,就卖了大米买了当地地主的陈粮,陈粮保存的不好,有发霉的。再比如说克扣赏赐,二两的赏赐到了民夫手里就成了二钱。除此还有各种事情,交上去后康熙大怒,下令从江南刚回来的王掞去查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