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联军
无奈之下斥候骑兵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上百名步兵被敌军消灭掉,然后远远地吊在对方身后,注视着对方的下一步动作。
好在日耳曼人似乎没有打算一鼓作气进攻罗马人准备完善的阵地,只打算在取水对峙的时候找回一点场子而已,在做到这个目标之后也就准备见好就收,带着士兵们准备返回营地。
在他们看来这些斥候骑兵是不足为虑的,等自己这边过河之后肯定是不敢再往前追,罗马人最大的短板就是没有像样的骑兵部队,在和日耳曼骑兵对打的时候非常吃亏,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
确如他们所料,罗马人雇佣的辅助侦察骑兵并没有跟出去太远,在日耳曼人渡河之后只能悻悻退去,没有深追。
日耳曼人的指挥官因此而放松了警惕,命令士兵切换到行军阵型,准备就此打道回府。
但就在他们准备撤回营地修整的时候,途径一片树林,从树林中忽然冲出一大片凯尔特轻装步兵,他们有着蓝色的刺青,口中呼喊着各种各样的战斗口号,如潮水般向着日耳曼人袭来。
日耳曼人对此完全没有准备,还维持着行军状态的一字长蛇阵,这种情况对他们极为不利,行军中途被袭击的他们被拦腰截断。
有阵型和没有阵型完全就是两回事,训练程度够高的军队在被突然袭击的时候或许还能靠着基础素质快速团结在各个基层军官周围,结出来小规模的步兵阵线抵挡敌人,显然日耳曼人的军事素养没有那么高,他们被这一波士兵冲散切割成了无数個小团块,只能依赖本能下意识地和周围士兵抱团做负隅顽抗。
这样一来他们根本就抵抗不了多久,快速被凯尔特人所消灭,剩下幸存的小部分日耳曼人也已经丧失了作战意志,对凯尔特人投降,不过这些凯尔特人原则上并不接受俘虏,大部分俘虏都被当场杀死,只剩下小部分人幸存下来。
布狄卡作为这场战斗的指挥者在幕后默默观察一切——奥维尔大概能猜到对方急眼之后就会试图升级战争形势,已经做好了应对准备。
在日耳曼人行动的同时,布狄卡悄悄带人从河流的另一端摸了过去,提前埋伏在这一片区域,等日耳曼人放松警惕的时候就发动突袭。效果还是挺不错的,他们这边算是大获全胜。
虽然损失了大概百名负责打水的辅助军跟罗马军团兵,不过战果也是很不错。布狄卡粗略统计了一下战果,被凯尔特人杀死在战场上的日耳曼人起码得有六七百人,被俘虏的人也有上百人,算是很大的损伤。
日耳曼人大体上算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就算他们的人数更多一些,这么换肯定也还是挺亏的。
而且关键问题不在于此,与此同时奥维尔正带着大部队渡过布略得河,直奔黑斯廷斯镇而去。
他早就准备好了进攻的方案计划,一直等着对方按耐不住的时间伺机出手,现在正是时候,他不想再拖下去,所以选择此时此刻直接和对方决战。
被凯尔特人袭击的日耳曼人军队中有不少骑兵都趁机逃了出来,他们慌慌张张地同营地内的日耳曼人报信,对方仓促之间集合起来部队出城迎敌。
他们没有选择据城而守,一方面是他们拥有更强大的骑兵,占据机动力量的优势,放弃这点就属于是自缚手脚,而另一方面黑斯廷斯这个镇子就没有什么精细的城防系统,还是选择出城应敌更切实一点。
他们觉得自己虽然在质量上差一些,但毕竟还有将近两倍的数量优势,遑论还有强大几个档次的骑兵部队,真打起来未必就吃亏。
-------------------------------------
双方的主力部队完全调动起来,集结在黑斯廷斯西北部的坡道上面对峙,奥维尔的行军速度更快一些因而抢占了坡道上层,这就让对面的日耳曼联军有点进退两难。
也不能一直这么僵持不动,但冲击山坡会有点吃亏,至于说直接撤退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情。
首先任何一个有经验的将领都应该知道,打仗也是在比拼双方各自对于胜利的信任,若是自己这边的指挥官能未战先怯,那这仗其实也就不用打了,下面的人心会丢,士兵们对打仗胜利没了信心,那结果会是灾难性的。
现在的哈罗德.葛温森实际上是已经被架住了,一旦集结起来军队就不能随意后退,军队的士气和作战信心丢失了就很难短期内找回来。
先不说这种问题,如何“有序撤退”而不演化成溃退,这是一件非常考验技术的事情,敌人就在对面眼巴巴看着,随时可能发动冲击,这时候日耳曼人这边的阵型一旦有点疏漏,那结果就会是灾难性的。
偏偏日耳曼人这边的军队构成形式还是最不靠谱的联军,如果联军这边有个非常强力的带头大哥那一切还好说,领导指挥上并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他们这边三方人说白了是谁也不服谁。
盎格鲁-撒克逊人是当地土著,人数最多而且有名义上的作战指挥官,当然不甘居人下;维京人觉得自己能干掉所有当地土著,只不过慑于罗马人的威胁才不得不跟当地人合作,肯定不会听从当地贵族的指挥调度,能稍微服从一下都是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