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章 沉默的大多数
打到一半的时候,法兰克王子就在招呼手下准备撤退或者接应对方了,而结果也果不其然——以斯基泰人顶不住伤亡撤出战场而告终。
如果是法兰克人遇到这种情况,估计他们会派出自己优秀的骑兵进行收割,不过显然奥维尔那边的骑兵力量也不是很充裕,旁边还有法兰克人的骑兵虎视眈眈,他没有冒险把自己的骑兵派出去追缴溃退的军队,只是继续蹲守。
很显然这种阵型缺乏最基本的机动性和侵略性,想移动都挺困难,遑论出去追杀敌人,很显然罗马人也没这个打算,只是静静地在原地防御,看上去要和这些斯基泰人死磕。
王子知道对方有这个底气,那些北方人的长船吃水非常浅,可以自由在内河航行和海上航行之间切换,长船完全可以携带补给过来接应,奥维尔在这边蹲三五周恐怕都行。
即便如此,战斗进行到这個地步也没必要再打下去了,前方这些斯基泰人都已经失去了信心,再打下去只不过是又一场屠杀。
沉默着收拾残局,斯基泰人默默退去,放弃了对罗马人发动攻势,这场战斗无疑是罗马人完胜了。
-------------------------------------
奥维尔认为成果还是不错的,美中不足就是自己手上没有一支强大的骑兵力量,没办法杀出去追残,很难让对方伤筋动骨,但也凑活了,这也行。
他使用的基本上是所谓的却月阵,据传是刘裕创造出的战阵,说简单点就是车阵,用车阵来对付骑兵强势的游牧民族等等。
核心思路其一在于用战车或者马车抵消对方骑兵的冲击力,让对方不得不在车阵前停下来,然后再让对方冲击准备完善的阵地。
其二在于强大的远程火力,可以从容不迫地和对方对射,奥维尔一系列军事、技术改革让他的士兵达到了这个等级,可以压制绝大多数游牧民族的远程投射。
效果经过历代中原王朝检验,只要操作没问题就肯定是相当有用的。哪怕是对付后世那些弓马娴熟、披挂完整甲胄的北方骑兵这些战车都能承受得住,更别说这些斯基泰人了,说难听点他们连军团士兵的大盾都未必能射穿。
先从步兵上来说,他觉得自己和原版的差距倒还不大,主要是缺了一支骑兵力量来进攻,这个问题可以在之后得到补足,毕竟他已经在埃及训练骑兵部队了。
这种战术不止能对付斯基泰人,对付帕提亚人、日耳曼人的骑兵也一样通用,这是在给以后做准备。
他倒是不太担心“泄露天机”,被别人偷师之类,自己这边本来就是步兵强势而骑兵瘸腿的文明,对方学去了也是拿去对付别的游牧民族,对罗马人造成不了多大威胁,整体来说这就属于无所谓的事情。
他孤军执意西进的目的也就是这样,测试这种战术的实战价值,拿到满意答卷,并且消耗掉对方机动力量之后他就可以打道回府。
所以在击退了那些斯基泰人,确保周围环境安全之后,他就带队再次回了西诺普大营,继续和米特里达梯对峙。
-------------------------------------
奥维尔这边和对方消耗的时候,帝国各地也都没完全闲着看戏。中央的各种军事调动姑且按下不表,对米特里达梯叛乱这一行为本身,帝国各个省份的态度也不尽相同。
本土、高卢南部、伊比利亚这些拉丁化比较完善的行省自然认为希腊人尤其本都人这是完全吃饱了撑的找茬,因为罗马人已经给了希腊人足够多的特权与优待,现在他们居然还敢恬不知耻奢求更多,为此皇帝和地方总督应该重拳出击,他们对帝国中央基本上持有支持态度。
毕竟闹腾几下抗议几次是完全正常,起义或者说叛乱在他们看来就有些过分了,甚至有的罗马公民或者精罗还慷慨解囊,或是捐钱捐物资,或是亲身参军入伍,以此表态支持帝国中央。
维斯帕对这些人的意图一清二楚,也没说什么,之后皇帝自然会有所回报。
高卢中部、北部、不列颠行省和许多东方行省的情况又有些差别,当地人虽然没敢声明自己支持希腊人,也遵照皇帝命令提供各种资源尽义务,但下面平民还是隐隐约约对希腊人或多或少持有一种同情态度。
或是同样被罗马人的大缺大德感化过,或是更能理解希腊人现在的情况,他们普遍理解希腊人现在叛乱的意图,不觉得这是一件难以理喻的事情。
但叛乱毕竟是叛乱,武装起义是要付出代价的,代价要么罗马人来付,要么当地人来付,这个事实他们也很理解,罗马人肯定是希望当地人而不是他们自己付出代价的。
客观上来讲米特里达梯已经尽己所能在国内外联络支援了,而他在这方面的能力其实怎么也不能说差,但还是只有寥寥响应者,没有一个行省总督或者地方的世家大族和他一起站出来,从明面上反抗罗马人的统治,顶多有些地方的起义活动根本就不成气候。
他们不是被罗马人同化了,或者对罗马人没有敌意,只是因为他们能够看得清楚情况,根据他们的判断,现在跟罗马人开战获胜的希望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