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一人说了算。陛下此举,看似放权,实则并未真正放到臣这里来啊!犹如授人以鱼,未授人以渔。”
“第三点……”李邦华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成庆华、邵师韩、缪一奎等阁臣,他的眼神,深邃而锐利,犹如鹰击长空,“陛下放权之后,内阁又有何职责呢?犹如舟行水上,需知舵手之责。”
看着李邦华严肃认真的表情,林小风知道他最关心的是这三个问题。毕竟,李邦华苦熬多年,才成为内阁首辅,如果内阁失去了权力,那他的位置,也就形同虚设了。他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对李邦华的赞赏与理解,犹如春风拂过枝头,知花之将开。
林小风为何想放权呢?这背后的原因,细细数来,着实不少。一来,他想试探试探那些大臣们,看看他们是不是真心实意地忠诚于国家,而非只是表面的恭顺;二来,他深知提升行政效率的重要性,希望减少繁琐的官僚作风,让国家机器运转得更加顺畅;三呢,也是为了削弱过于集中的皇权带来的弊端,他明白,权力过于集中,往往会导致腐败和决策失误。
说起来,这放权啊,表面上看是把权力交给了各个衙门的老大,让他们自个儿做主,不再事事请示皇帝。但实际上,这是在推行部门负责制,让各部门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好处就是办事快,成绩也明显。林小风虽然没治过国,但他曾经管过企业,他觉得治国和治企业其实是一个理儿。皇帝就像是董事长,大臣们就是各部门的头头。以前权力都集中在皇帝一人手里,就像一个小公司,所有的事情都得老板点头,现在放权了,就是让大臣们各自发挥,看看效果如何,说不定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就像在公司里,如果员工请个假都得董事长点头,那公司还不得乱套,效率也上不去?大明现在面临的问题,就跟这差不多。所以,林小风想试试部门负责制,看看能不能让国家机器转得更快些,让大明这艘大船,在新的航道上,驶得更加稳健。
一开始,他还担心放权后会导致党争加剧,各派系为了争夺权力而斗得不可开交。但仔细琢磨后,他又觉得自己是多虑了。党争说到底,还不是为了争权嘛。现在权力都分散到各部门了,他们反而不知道该争啥了,因为最大的那块蛋糕——皇权,已经不在桌上了,他们再争,也只是小打小闹,掀不起什么风浪。
管理国家和企业一样,都得有长远眼光,不能光顾着眼前的蝇头小利。科学的伟大成就,都源自于思想的自由碰撞。专制制度只会禁锢思想,让科学进步停滞不前。林小风想做的,就是减少专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让大明成为一个充满活力,思想自由的国家。
如果这次试验效果不错,朝纲不乱的话,那他就打算时不时地放放权、收收权,让大臣们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同时皇权也不会旁落。这就像放风筝,线要时紧时松,风筝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面对李邦华提出的三个问题,林小风微笑着回答:“李阁老考虑得真周到,这些都不是难题。”他耐心地解释说,以六部为例,在放权期间,各衙门的事务由尚书和侍郎共同商量决定,他们还可以代替皇帝行使官员的任免权。如果发现有人偷懒或者搞小动作,可以先暂停他们的职务,再报给皇帝处理。至于内阁嘛,就是负责协调各衙门之间的事务,权力在各部尚书之上,就像是一个总的调度室,确保各部门之间运转顺畅。
听了这话,李邦华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只要内阁的权力还在,他就不用担心什么了。他暗暗佩服皇帝的深思熟虑,同时也为自己的未来感到一丝庆幸。
林小风提出放权的建议后,朝堂上就像炸了锅一样,热闹非凡。有人赞成,认为这是改革的好机会;有人反对,担心权力下放会导致混乱;还有人保持沉默,心中拿不定主意。大家都不知道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因为都不明白皇帝的真实意图。
由于意见不统一,会议只好暂时搁置。但林小风并没有灰心,他打算下次朝会再议此事。他相信,只要耐心解释,大臣们一定会理解他的苦心。
朝会结束后,群臣纷纷散去,但李邦华和成庆华却留了下来。他们知道,皇帝还有重要的事情要商量。等到人都走远了,李邦华才低声对林小风说:“陛下,臣有件重要的事情要向您汇报。”
林小风一听,感到有些意外,忙问是什么事。李邦华皱着眉头说:“陛下,您知道李性忠在保定超额募兵的事情吗?”
林小风一听这事,脸色都变了。这可是个秘密啊,他是怎么知道的?他心中不禁有些恼怒,但表面上还是保持镇定,示意李邦华继续说下去。
原来,是从天津传来的一份文书。文书上说,运河上有粮船改道大清河前往保定。总督骆养性怀疑这些粮食是走私的,于是上报给了内阁。内阁一查,才发现这些粮食其实是李性忠用来募兵的。根据粮食的数量估算,他募的兵至少有三四万之多,而皇帝只让他募两万。
林小风心里暗暗吃惊,没想到内阁的情报工作做得这么细。事已至此,他也不想再隐瞒什么了,于是就把募兵的缘由以及李性忠为什么敢超额募兵的原因都告诉了李邦华。原来,这都是皇帝的意思。他希望借此机会